
日前,2023年中国煤炭行业工程建设职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施工项目部机电经理于士成脱颖而出,拿下综掘机维修工组金奖(特等组冠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10月23日,于士成用这12个字涵盖了自己的成长轨迹——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1999年刚参加工作,于士成就被分配到综掘设备维修岗位。
刚上岗,一脸懵的他连机电设备部件的名称都叫不上来,性能参数更不明白。
“要吃苦,要细心钻研,要迅速掌握维修技能……”于士成暗下决心。
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他随身带着笔记本,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及时记录下来,瞅准师傅空闲时上前虚心请教。机器发生故障,需加班加点抢修理时,于士成总是自告奋勇,留在师傅身边做助手。“不怕累,能吃苦,才能留在师傅身边,才能零距离学习检修技能。”
下班后的时间,他也一头扎在学习资料里,把综掘设备各种原理,弄得明明白白。有了理论指导,他的检修技能,进步飞快,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大拿”。
矿山干机电,又脏又累。于士成所在施工项目部机电工只有4人,井上井下的活,整天忙得连轴转。
在曹家滩施工副斜井时,于士成琢磨着用电焊加工铸铁件,焊接后的强度是普通铸件的十倍以上。他尝试着把水泵上更换下来的平衡盘,重新用电焊焊接,并在焊接处多焊几道加强筋,使水泵平衡盘强度增加。
他焊接的平衡盘换上去后,之前三天更换一次,变成每个月才更换一次。小小创新为项目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材料投入。
一次,联采机的耙爪出现故障,铲板下有着煤泥积水,他没有丝毫犹豫就钻进了铲板底部。
打开了耙爪底盖后,润滑油从铲板底部流下来。他泡在冰冷刺骨的泥水和油污中,抢修了4个小时。
解除难题的于士成,一身油污煤泥湿漉漉从铲板下爬出后,看着耙爪恢复了正常运转,才开心地笑起来。“管了!我可以去洗洗这一身了……”
迎难而上,是勇者
这么多年来,他总是迎难而上。
在项目部,于士成是最忙碌的人。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
综掘生产的煤机运转、支架移挪,全依赖供液系统。今年3月的一个夜班,一台联采机发生间隔停机故障,每间隔5分钟就跳闸断液,生产陷入梗阻。
这样的问题,从来没有遇到过,咋办?值班电工急忙打电话给于士成。
于士成赶到后打开变电器检修孔,拆下断油阀,用手指轻轻拨动阀杆,前后推动发现复位滞涩,回位困难。他立即拆开油阀,用细砂纸打磨阀杆和阀孔,直至能轻松滑动,并清洗了滤油器,重新调整风扇的松紧度,装好断油阀。
“扣上罩盖,开机吧。”于士成一边用棉布擦手,一边淡淡地说。果然,联采机间隔停机的故障,彻底解决了!
“迎难而上,才是勇者。”他说,随着机电不断更新,新问题就会不断出现,作为一名优秀的机电维修者,就是要能够及时破解难题。
在矿区,于士成是行走的“救火队员”,有时候,他几个项目部“连轴转”,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
2022年12月份,天寒地冻。中煤三建托管的一家煤矿,综采机牵引电机坏了,停产三天没有处理好。工程处安排于士成前去支援。
到现场后,他发现电机转子已取出来,里面的定子严重变形,无法取出。
他大胆启用气焊切割法,对定子进行拆除。施工空间狭小,温度高,对技能体能都是挑战。丁士成用湿毛巾包裹着手臂,持续淋水降温,通过三个小时的紧张施工,成功将定子取了出来。由于始终保持侧卧施工,他的身上多处出现了淤血。故障排除后,他就连夜开车回到自己的单位。
“职工知道技术原理,维修时就轻松多了。”矿上引进新设备,于士成把图纸抱回办公室先研究透,再指导团队一起学。他将在检修中经常会遇到的技术难题,做成培训模块,通过网络对全处的机电工进行培训,提升全处机电工“诊判”设备疑难杂症的能力。
唯有热爱,才能向前
近年来,于士成创新发明的技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联采机托网装置、综掘头炮头截齿角度改进等十余项成果,在矿区推广应用,收到实效。
“唯有热爱这个岗位,才有动力督促自己不停努力,不停地向前。”他发自肺腑地说,“一支优秀的机电队伍,要用一流的技能和责任心来铸魂。”
近年来,他在项目部提出“三个一”的服务理念:第一名到岗、第一个检查、第一流质量。“每天第一批入井者,都是机电工。”
为打造技术过硬的团队,他与三名青工结成“黄金组合”,2022年3月,他们对联采机进行“技术改造”,让它更好服务井下复杂的环境。
首先将联采机内置的防尘、供液、控制和供电等管线,移到机体外面。根据联采机的设计结构,加工出安全可靠的托架,做到易检修、易保养、易更换。并把原厂易磨损松动的插销式接头,全部更换成丝扣式接头,从根本解除了密封圈易跑水的“老大难”问题。改造后的联采机,不再有“小毛病”,检修时间也缩短了两小时。于士成还把自己的技改方案,无偿反馈给厂家,促进了联采机的技术升级。
如今,于士成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综掘设备检修的“首席专家”,也是三十工程处综掘设备特护组组长,成立了“于士成综掘工作室”,带出了一批批技术好能吃苦的技术团队。
回望来时路,于士成感慨地说:“我是幸运的,赶上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时代,也赶上了企业尊重人才的大环境。只要肯奋斗,再平凡的岗位也能成为最为广阔的人生舞台!”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李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