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歌声悠扬,二楼翰墨飘香,三楼培训正忙……春节过后,市工人文化宫愈发热闹起来,下班后去工人文化宫“打卡”正成为我市职工业余生活的新时尚。
正如丁小雨的肺腑之言:市工人文化宫是我们不用手机导航就能到达的最心仪的去处,也是我们近在眼前,且无须花钱就可乐享的“诗和远方”。
回归公益,工人文化宫从“心”出发
晚上6时,距歌唱班开课时间还有半小时,退休职工阮小青就提前来到了工人文化宫一楼的多功能厅。她参加的团体多,几乎天天都来。
每天傍晚,市工人文化宫的培训课堂就热闹起来。这里有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各种公益培训班,成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提升专业技能的好去处。
“我一周在文化宫报了3个兴趣班,几乎一下班就奔来文化宫学习,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职工庄丽乐滋滋地说。
工人文化宫二楼的多功能厅,是职工们开展文体活动的首选场所。当日的歌唱团开练前,舞蹈队的训练刚刚结束。“一场接着一场,连轴转。”市工人文化宫主任徐非说,“工人文化宫吸纳了舞蹈队、艺术团、文体协会等10多个文艺社团,不仅给文化宫带来了更多人气,也让阵地更好转起来、活起来。”
在市职工(兴趣班)开班计划表上,记者看到从周一到周五的线下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尤克里里、八段锦、手机摄影、朗诵、茶艺、剪纸、健身操、手工制作等课程,学员全部爆满。
“工人文化宫,没有了职工们的主动参与,公益性形象就会逐渐模糊,就只会剩下一个徒有虚名的招牌。”市总工会副主席丁建军介绍,目前,市工人文化宫已建成一座“工会+”服务综合体。不仅建有新时代职工文明实践中心,还常态化举办劳模讲堂、职工夜校、职工兴趣培训班等活动。“从聚焦发展‘大事’到职工暖心‘小事’,文化宫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丰富多了。”
如今,许多职工空闲时间就爱跑到工人文化宫里写写字、唱唱歌、参加各类培训,由他们组成的“工人文化宫达人”群体,成为这座城市活跃的文体积极分子,市工人文化宫真正成为了职工的学校和乐园。
聚焦“工会+”,建设“工”字楼
4月10日,在市工人文化宫3楼,一场母婴护理家政技能线上课堂正在进行,1200余名学员在线观看。
2019年,市总工会引入市场上的一家家政机构——惠平家政联建家政服务中心。现在,该家政服务中心每年能够为1000名职工提供免费家政技能培训,并联系就业岗位。同时,联合草创人力资源公司打造的职工创业服务中心,已孵化创业项目11个。
内融外联、创新推进。近年来,市总工会利用工人文化宫打造面向全市各级工会和职工群众的优质服务输出地。每层楼都有至少一个活动主题,每个主题都是在征询职工现实需求基础上打造的服务平台。
工人文化宫的4楼,是市总工会引入的一家名叫佳缘婚介的社会专业机构。去年,这家机构为2200余人次提供婚恋服务。
去年6月16日,市总工会融媒体中心、市传媒中心工会融媒体分中心揭牌,这标志着安徽省内首家工会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
突出工人文化宫的公益性、服务性,市总工会采取“工会+宣传”“工会+法院”“工会+政府”“工会+社会”等办法,集成化打造以市职工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会融媒体中心为主体的工人文化宫活动阵地,努力为职工提供多元化、一站式、全天候服务。
呼声变掌声,暖心更连心
“让在职工眼中一度存在感不强的文化宫重新回到聚光灯之下,需要从职工中得到答案。职工缺什么、职工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提供什么。就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服务和活动,让文化宫能够‘动’起来、‘活’起来、热闹起来。”4月12日,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妍梅介绍说。
职工有需求,工会有回应。市总工会认真倾听职工呼声,完善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助力招工和求职有效对接。运作工会驿站、职工书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职工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中心等服务载体,成立职工法律援助志愿团,免费为职工提供法援服务。与劳动仲裁部门建立联调联裁绿色通道,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引入高资质社会机构,免费提供家政技能和婚恋交友服务。融媒体中心、展览厅、多功能厅纳入普惠服务范畴,向全市基层工会组织全面放开使用。通过升级服务阵地,扩容服务供给,创新普惠服务,市工人文化宫年均线上线下服务职工20万人次,已经全面搭起文化建设策发地、思想引领新高地、办事服务开放地、创新创业孵化地、职工网民打卡地,推动工会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基层服务、为职工服务,市工人文化宫也从“文体乐园”变成了职工的“精神家园”……
回归公益,回归初心。市工人文化宫因广大职工而变得“热”气蓬勃,时刻迸发出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独特光彩。
呼声变掌声,暖心更连心。陶笛培训、花艺讲座、政策宣讲、读书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也让特色鲜明的劳动文化和职工文化绽放出无穷魅力。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刘静静
摄影 记者 梅月
通讯员 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