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烈山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部署,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精准施策、系统治理,辖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质考核全面达标,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据监测数据显示,1至10月,烈山区7个国控、省控、市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均达到年度考核水质要求,水质综合指数较2024年同期显著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稳固。其中,国控断面萧濉新河符离闸、沱河后常桥水质稳定保持Ⅲ类;省控断面新北沱河蔡桥闸、闸河君王桥水质为Ⅲ类,龙岱河五宋路桥、孟沟入浍河口断面水质维持Ⅳ类;市控断面孟沟淮六路桥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各断面水质均实现稳步向好。“十四五”以来,该区累计获得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2533万元,位居全市各县区首位。
持续深化幸福河湖创建,烈山区在已建成5个省级、6个市级幸福河湖基础上,今年成功创建南湖流域级幸福湖,以及老濉河省级幸福河、萧濉新河市级幸福河,成为我市幸福河湖数量最多的县区。此外,2024年烈山区成功申报萧濉新河-龙岱河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2899.89万元,涉及萧濉新河烈山区段全长约20.97千米、龙岱河烈山区段长度约14.7千米。该项目旨在削减河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对萧濉新河流域水体的影响,为水生动植物营造适宜的生长栖息环境,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及水体自净能力。目前项目总体进度达70%,预计2025年底主体工程竣工。
烈山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以来,该区强化源头管控,筑牢污染防线,对工业污染精准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生活污染系统整治、农业面源有效防控;深化协同治理,提升管护效能,健全河湖长制体系,强化跨界联防联控,谋划河湖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监测体系,强化风险防控,多次开展风险防控专项工作。
下一步,烈山区将深化河湖长制,夯实治理基础。以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为导向,建立联动机制,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强化河湖水生态治理“一盘棋”格局。强化联防联控,破解跨界难题,对水质明显较差的支流、排口、泵站等开展联合监测溯源,实现数据共享,上下游齐抓共管,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合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改善跨界水体水质,确保跨界流域水环境安全。
记者黄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