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淮北,雨雾蒙蒙,撑伞漫步在龙脊天路,别有一番韵味。游客王女士拿起手机定格住这片宛如江南的美景。而她朋友圈里那几张关于地锅鸡美食的照片更是收获了诸多好友的点赞。“这趟旅程值了!”王女士笑着说道。
“龙脊天路”这条55公里的旅游环线,串联起7个行政村20余处景点,2024年游客量达76.5万人次。谁能想到,这片如今游人如织的乡村旅游胜地,曾因交通闭塞“养在深闺人未识”,也曾因“各自为战”陷入发展瓶颈。从山路难行到观光大道,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烈山文旅产业的蝶变,始于2020年那份《关于推动烈山镇东部景区“跨村联营”发展的建议》。
调研把脉:代表出卷直指发展“梗阻”
“南庄村离四季榴园景区直接距离很近,要想到达却要绕行七八公里。”“春秋两季森林火灾频发,从山下赶上去扑救用时太长耽误及时灭火。”“景区虽多,但像散落的珍珠,没串成项链。”烈山区人大代表吴信峰回忆,2020年初,他和区、镇人大代表组成调研小组,在陡峭的山林之间找寻着修路的最佳路线,也在探讨着如何发展地方经济的良方。
调研中,代表们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俺村的石榴名气不小,但游客来了转一圈就走,留不住人”“农家乐各自定价,服务标准不一,客人投诉过好几次”“想引进游乐项目,可村里资金有限,社会资本又不敢来”……
“当时旅游资源分散,榴园游客中心、石榴博物馆、龙脊山景区相距较远,缺乏联动机制,旺季挤破头,淡季冷清清。”榴园村党总支书记宋兴珍坦言,村民们看着好资源赚不来钱,急在心里。
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代表们梳理出“旅游资源碎片化、运营管理不专业、配套设施待完善、宣传力度不足”等四大症结,并形成《关于推动烈山镇东部景区“跨村联营”发展的建议》,提交至烈山区人大常委会。建议中明确提出:“以‘龙脊天路’为纽带,整合沿线各村资源,引入专业团队运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督办推动:建议落地催生“破局”之举
“代表建议点出了乡村旅游的关键短板,必须抓紧落实。”烈山区政府副区长代城艳在接到督办函后表示,区政府第一时间组织文旅、农业、财政等部门专题研究,将代表建议分解为12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
为确保建议不打折扣,烈山区人大常委会采取“月调度、季督查”机制,夏中建等代表多次参与现场督办。“记得第一次督查时,‘龙脊天路’还有3.66公里未贯通,沿线标识混乱。我们当即要求相关部门倒排工期,承诺的事必须兑现。”夏中建说。
在代表的持续监督下,一系列举措迅速落地:资源整合“串珠成链”。以“龙脊天路”为轴线,串联起四季榴园、龙脊山、黄营灵枣基地等20余处景点,打破行政村界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营销、统一服务”。专业运营“激活全盘”。采纳代表“引入专业团队”的建议,2023年9月,烈山镇与陕西沐春旅游开发集团签约,托管运营四季榴园景区。“我们带来了‘政府建基础、企业做业态’的模式,半年内新增亲子乐园、云端露营等10余个项目。”该集团运营总监宋平介绍。配套升级“留住游客”。投入专项债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隐庐民宿、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等相继建成,2024年4月开通的免费旅游直通车,日均输送游客超800人次。
成效彰显:联营模式点燃振兴引擎
“以前守着几棵石榴树,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现在家里的石榴还能在景区售卖点高价卖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榴园村村民赵桂兰的话,道出了当地百姓的获得感。
在“跨村联营”模式带动下,烈山镇文旅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四季榴园景区接待游客76.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带动周边百余家餐饮、农副产品摊点增收840万元,13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今年五一的地锅鸡美食文化节,30家餐馆同台竞技,光流水席就摆了200桌,文旅消费券拉动消费960万元。”烈山区旅游服务管理中心负责人刘恒奎拿出一组数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多亏了代表们当初坚持‘抱团发展’的建议。”
更令人振奋的是,“龙脊天路”已于今年5月贯通,全线55公里将形成“春赏繁花、夏享清凉、秋摘硕果、冬戏冰雪”的全季旅游格局。“下一步,我们计划推动‘旅游+农业’‘旅游+研学’深度融合,让‘跨村联营’释放更大能量。”烈山区人大代表、镇长王家祥说。
夕阳西下,“龙脊天路”旁的蘧庐民宿亮起灯光,经理宋蕾正忙着接待客人。“进入8月中旬以来,天天满房!”她笑着对记者说,“代表建议已把民宿列入淮北市职工疗养基地,下一步还要扩大规模来满足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
从代表“金点子”到政府的“硬举措”,再到群众的“好日子”,烈山镇用“跨村联营”这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境界。正如烈山区人大代表、烈山镇党委书记张琼所言:“当每颗石榴都刻上二维码溯源,当每间民宿都接入智慧平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兴旺,更是人大代表建议落地生根的幸福图景。”
记者 邹晨光
通讯员 杨宏春 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