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烈山区四季榴园,一场秋雨过后,漫山遍野的石榴树硕果盈枝,红艳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头,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小石榴蕴藏着大引力。近年来,烈山区匠心深耕石榴产业,推动其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结出了串串“致富果”与“振兴果”。榴红深处,发展的密码正被更多人探寻——淮北市第十六届石榴文化旅游节举办前夕,9月17日至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走进榴园社区。《朝闻天下》主持人何岩柯、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与歌手刘宇组成的“山水小分队”,深入这个以石榴闻名的村庄,通过亲身体验石榴采摘、盆景制作、酿酒品尝和民俗互动,生动展现了“榴乡”的生机与活力。
“种植筑基+加工赋能”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每日,勤劳的“石榴人”踩着晨露上山,指尖抚过枝头,身后滴灌系统正将水肥精准送达根系。
烈山区拥有千年种植石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着千余亩明清古石榴园和八百余株百年古树。得益于淮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优越自然条件,“塔山石榴”以其皮薄、粒大、味甜、多汁的优良品质,并于2012年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烈山区也成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榴园社区更先后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面对早期农技推广不足、灌溉设施缺乏等挑战,烈山区坚持科技兴农,与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成功选育并推广软籽1号、青皮甜等7个优质品种,试验品种达30个。通过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圃、开展技术培训,八成种植户成为“土专家”,亩产和果品价值显著提升。标准化、绿色化的生产体系加速构建,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质量追溯等技术的应用,为石榴品质与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烈山区不断丰富石榴加工品类和高附加值产品矩阵。本地企业开发石榴汁、石榴酒等产品,今年石榴汁网上销售额已达500万元。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提升了附加值,还带动了餐饮、零售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为300余名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2024年,全区石榴总产值突破4.83亿元,榴园社区仅石榴一项就实现人均年增收2.6万元。
“文旅融合+盆景匠心”
激活产业多元价值
在烈山,石榴文化的魅力不仅藏在田间地头,更融入文旅与文化创意的体验之中。
坐落在万亩石榴园内的蘧庐民宿群,是文旅融合的典型代表。这座始建于2017年的综合性农家庄园,建筑面积约7500平方米,毗邻淮北市石榴博物馆。通过整合明清古树观赏园、隐庐餐厅、蓬庐美食村和蘧庐民宿等多元业态,依托600年古石榴园的生态资源,依山就势打造了13座绿地覆盖率超35%的独立院落,以“亲近自然”为核心特色,让人们在满山苍翠与石榴果香中尽享榴乡慢生活,同时也为周边农户持续创造旅游增收的新机遇。
烈山区围绕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季榴园”和“龙脊天路”旅游风景道,成功打造多个消费新场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千年农业遗产魅力的同时,尽享“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服务。2024年,烈山区成功获评“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标志着区域旅游产业迈向全景化、全覆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的全面提升。
烈山的石榴产业,还在“小盆景”里做出了“大文章”。在榴园社区,宋浩父子创办的盆景合作社坚持就地取材,将形态优美的老石榴树精心培育成艺术盆景,使“榴香榴色”从田间果树蜕变为案头雅艺,从农人的掌心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舞台。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已发展4家专业盆景园,年产盆景约1.2万盆。石榴盆景凭借其独特形态、丰富品种与深厚文化内涵,不仅成为烈山区一张亮丽名片,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有效促进当地就业,为乡村振兴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规划引领+品牌塑造”
迈向产业融合新高地
如何保护和发展好石榴产业这颗“金种子”?烈山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协力、共谋发展。不久前,《烈山区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5年)》正式出台,明确提出以“规划引领+品牌塑造”为双引擎,通过任务分解,全面推动石榴产业迈向融合创新、品牌增值的新高地,为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果实”注入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规划确立“三步走”发展目标:到2027年总产值达10亿元,2030年突破20亿元,2035年冲刺30亿元,着力将烈山打造为全国知名的石榴产业强区。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一核一轴两翼两园”发展新格局,以榴园社区为核心示范区,依托龙脊天路串联沿线资源,拓展谷山、十里长山种植区,并重点建设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和经开区食品加工园,推动产业链全域协同。品牌建设方面,烈山区强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以电商拓展和新媒体运营,实现“产地优势”向“品牌溢价”的价值跃迁之路。同时,注重科技赋能推动全产业链升级,打造“石榴+旅游”“石榴+文化”新业态,举办各类特色活动,串联起跨省文旅线路。
为确保规划落地,烈山将成立区级工作专班,设立专项基金,创新“石榴贷”等金融支持,构建土地、质量和市场多重保障机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让石榴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
记者 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