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至,酿丰收。8月的烈山区烈山镇土型社区,26间高标准恒温大棚内,一串串晶莹瑰丽的“妮娜皇后”葡萄挂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红宝石般的光泽。这批高端葡萄预计月底上市,农户们正忙着进行最后的管护工作。
占地20余亩的现代化葡萄种植基地,是土型社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2022年4月,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初心种植合作社,创新推行“党支部+农户+种植大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吸纳28户农户参与,带动46名村民就业增收。从选址建设、品种引进到技术培训、市场拓展,党支部全程主导产业布局,形成了“红色引擎”驱动的发展格局。
在品种选择上,社区党支部组织人员专程前往“葡萄之乡”杜集区段园镇考察学习。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实现错峰上市,经过多方论证,最终选择了种植难度较大但市场前景广阔的“妮娜皇后”品种。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前年引进的约2000株葡萄苗今年首次挂果,预计亩产可达3000斤,亩均收益超7万元。
“妮娜皇后”葡萄作为中晚熟高端品种,以其果粒大、皮色鲜红、肉质细腻脆嫩而著称。更特别的是,这种葡萄带有馥郁的花香,融合了草莓、牛奶的清香以及红酒的浪漫芳香,在口感和风味上都超越了传统葡萄品种,市场售价预计超过50元/公斤,被誉为“树下皇后”。
然而,这个高端品种的种植并非易事。据合作社技术人员介绍,“妮娜皇后”对土壤、日照、温差等条件要求严苛,堪称“树上公主”。在种植管理上存在诸多难点:保花阶段容易出现缩花;雨季容易裂果,需要每天巡园挑剪;着色过程需要精细化管理,从萌芽开始就要持续修花。为此,党支部专门邀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并组织农户参加专项技术培训。
为保障农户利益,合作社创新实施“3331”收益分配机制:30%用于社员分红,30%投入设施维护与技术升级,30%留作发展基金,10%专项支持村公益事业。村民张东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后年收入增长了7倍,还能在基地务工获得双份收益。”这一机制使社区集体经济从薄弱状态跃升至百万元规模。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党支部注重科技赋能。合作社引入了智能温控与滴灌系统,并组建了3人直播团队,计划每周开展3场田间直播。配套建设的1200立方米冷库可将销售周期延长3个月,预计提升附加值20%。通过数字化种植技术和精心管护,“娇气”的“妮娜皇后”葡萄首季试种便喜获成功,其果形饱满、色泽艳丽、糖酸比均衡,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优质标准。
土型社区党总支书记朱成前介绍,社区地处梧桐路沿线,交通便利但过去传统种植效益低下。“党支部+”模式成功激活了1500亩耕地资源,通过党建引领整合闲置土地,现已形成以葡萄种植为主、多元产业协同的发展体系。2024年,土型社区获评“安徽省森林村庄”,同时新流转230余亩土地种植黄金蜜梨,农户入股达120余户。
据了解,为做好“妮娜皇后”葡萄的首季销售工作,连日来,土型社区党支部多措并举拓展销售渠道。一方面组织直播团队参加专业培训,通过电商平台开展线上推广;另一方面积极对接镇农业部门,借助即将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党支部正在与市区多家精品水果店和大型商超洽谈合作事宜,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精品农业品牌,推动产品优质优价。”朱成前表示。如今,土型社区的干部群众对发展特色农业充满信心。“党支部+”模式带来的好年景,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手记:
走进土型社区的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妮娜皇后”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这抹红色不仅映红了农户的笑脸,更折射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采访中,最打动我的是“党支部+”模式带来的三个转变: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组织转变,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的理念转变,从“传统作物”到“高端品种”的产业转变。
村民张东海掰着手指算收入账时眼里的光彩,技术员讲述每天巡园挑剪工作时脸上的专注,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既要选准产业“金钥匙”,更要建强支部“主心骨”。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用组织力激活生产力,这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需要的“红色密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党支部+”模式不仅种出了甜蜜的果实,更播撒下了土地生金、助农增收的种子。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王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