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结硕果——烈山区古饶镇校地合作赋能乡村振兴

2025-07-08 08:34    淮北新闻网

 

走进位于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的科技小院,艾草研究中心、黑花生研究中心、紫薯研究中心……这些扎根田间地头的特色产业研究中心,已成为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加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据了解,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产一线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旨在通过科技人员的持续驻地研究,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实际生产问题,致力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

为强化党建引领,助推校地合作,烈山区委组织部前往淮北师范大学积极对接,促使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古饶镇达成共建科技小院合作意向,明确以共建科技小院为载体,强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共同推动古饶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2024年9月,科技小院正式挂牌后,淮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围绕富硒黑花生、艾草、紫薯和苜蓿等作物的脱毒体系建立、优化种植、品种改良、繁育推广,以及研发专用有机肥用于土壤优化、土肥改善、连作障碍治理等工作开展科研活动。

在古饶镇土山社区黑花生种植基地,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徐大勇介绍:“去年5月,我们首次种植了100亩试验田的黑花生,亩产量达600公斤,亩产值约8000元。今年黑花生的种植面积已达500亩,而且引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业设备,提升了黑花生种植的效率和质量,预计亩均产值将增加1000元以上。”

艾条、精油、艾草枕头、足浴包……在草庙村“艾乡共富工坊”的直播间,一股沁人心脾的艾草香扑鼻而来。

“发展艾草产业,我们有信心。”草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伟告诉记者,一般的艾草每亩8万至10万棵,而草庙村去年种上了科技小院研发的艾草种苗,叶片大、出绒高,每亩可达12万棵,有效提升了产出率,每亩增收1600元。艾草田还可以采取间种、套种的方式,种植其他农作物,有效提高土地生产效率。“而且在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科技小院艾草研发中心研制的专用肥料,还解决了艾草连年种植所导致的重茬障碍。”

眼下,在科技小院的“加持”下,艾草的品质日趋稳定,高品质的艾绒不断出现,草庙村的艾草产业正呈现出精深加工的发展趋势,艾草精油、母婴产品、肥皂、护肤膏,甚至纯艾草提取的艾露也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校地合作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投身到当地科研、电商等艾草产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一棵艾草的产业链在草庙村不断壮大延伸。

科技兴则农业兴,农业强则国家强。

近年来,古饶镇依托资源优势,持续壮大现代农业产业,赵集晚秋黄梨、平山蟠桃、张庄西瓜、草庙艾草等众多特色农产品畅销市场,昌农农牧、木兰牧业、兴丰绿港等一批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古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蔬菜、特色水果、肉牛养殖等优势产业正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科技小院突出学科交叉、校地协同、产教融合、校际合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在科技小院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多方互动,协同共育,多向赋能。同时,鼓励农业博士、硕士及相关专业科技人才参加科技小院建设,实现科技小院育人升级和拓展,拓宽科技小院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覆盖面、科技创新领域和服务功能,为古饶镇特色农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我们将以科技小院为依托,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为科研创新赋能,全力支持科技小院建设,继续营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为此次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创造优质发展生态,不断推动双方合作向更高层级、更宽领域迈进。”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说。

记者手记:

“科技小院”几个字并非高悬于实验室的门楣,而是深深扎根于黑花生的垄间、艾草的清香里。徐大勇副教授在花生地里谈增产,孙伟书记在艾草工坊说增收,那份带着汗水和泥土芬芳的自信,是科技赋能最生动的注脚。

科技小院的魔力,在于它精准地“把脉”了农业生产的痛点,每一项成果都直接回应了农民“种什么好?怎么种更好?如何卖得更好?”的朴素关切。同时,搭建了平台,让高校的智力资源、大学生的青春活力源源不断地汇入乡村。从实验室到直播间、从科研田到电商坊,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让一棵艾草、一粒花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也让“校地合作赋能振兴”的蓝图在烈山区古饶镇这片沃野上结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硕果。这“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而持久的科技动力。

 

记者 俞晓萌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