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事窗口”到“幸福客厅”——烈山区“居民会客厅”以民心标尺丈量治理温度

2025-04-24 09:26    淮北新闻网

“闺女,俺那个补贴可管办?”4月22日上午,烈山区杨庄街道铁运社区“居民会客厅”里热闹非凡。居民潘碧云一进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刘迎春便热情地迎了上来,递上一杯无糖豆浆。潘碧云接过豆浆,笑着跟记者说:“喝杯豆浆,拉个呱,一会儿事就办成了!一来到咱社区,就让人心里暖烘烘的。”这样温馨高效的服务场景,正是烈山区以优良作风激发改革发展动力活力、创新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生动写照。

基层是党的执政根基,社区则是基层治理的关键阵地。近年来,烈山区将作风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聚焦为基层减负、为服务赋能,对全区16个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家庭化、客厅式改造,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拆掉长柜台,架起连心桥

曾经横亘在干群之间的长柜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圆桌、沙发和茶水角,处处透着“家”的暖意。铁运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任婉婉介绍:“我们通过‘撤柜台、增服务’,让社区从‘公事公办’转向‘亲情服务’。”改造后的会客厅设置前台受理、议事会客等五大功能区,便民角配备针线包、应急药箱等物品,居民在“家”一般的环境中轻松办事。

物理空间重塑的背后,是服务能级的跨越式提升。烈山区通过“一岗通办”改革,将窗口人员从97人精简至48人,整合8个部门46项高频事项,实现“一人通办”全科服务。同时,创新帮办代办、延时错时等弹性工作机制,提供“上门+预约”服务,切实解决居民“忙时没空办,闲时没处办”的尴尬局面。改革后,全区累计服务群众1.3万人次,办事时长压缩近半,特殊群体“一对一”服务覆盖率达100%。精简的工作人员下沉网格,化身“背包客”上门服务,真正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政务服务与生活场景有机交融

在铁运社区的公益课堂里,孩子们正专注地做手工。居民徐红霞感慨:“我们双职工家庭孩子寒暑假有人管,还能学知识,上班也安心了。”改造后的会客厅功能丰富多元,新增阅读区、健康角、工会驿站等10余项服务,实现了从“办事窗口”到“生活橱窗”,从“政务大厅”到“幸福会客厅”的蝶变。

“‘居民会客厅’以空间最小化、功能最大化、体验亲民化服务辖区的居民。”新杨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艳告诉记者。社区聚焦居民需求,整合养老中心、医疗机构等资源,常态化提供居家护理、健康义诊、防诈讲座等“一站式”服务。结合节日节庆开展文艺活动,打造“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亲”的温馨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养老氛围。

开门教育让群众当“阅卷人”

烈山区还将作风建设融入群众教育与监督环节。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社区干部每周五在“居民会客厅”解读政策。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启动以来,组织网格员为老党员和行动不便群众提供“送学上门”服务,用“乡音土话”讲活党的政策,打通特殊群体党员学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推进服务透明化,公示高频事项办理流程图,建立“简单问题当场办结、复杂问题社区月研判、重大事项街道协调解决”的三级诉求处置机制,形成监督整改闭环。同时,创新“一杯豆浆”工作法,免费发放豆浆,与居民聊“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组织业委会、物业、调解员和老党员共商共议民生难题。

“基层治理要把群众‘置顶’。”铁运社区党总支书记刘迎春说,“带动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广开言路、博采众谋,动员群众一起想、一起干,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一方“小客厅”,写就基层治理“大文章”。烈山区以“居民会客厅”为载体,用扎实的作风建设拆除行政隔阂,拉近党群距离,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未来,烈山区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空间共享、服务多元”模式,让更多“会客厅”成为传递党声、汇聚民意的温暖港湾。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邓亚萍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