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是关键。烈山区巧辟蹊径,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引入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工坊”模式,实现村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在“一村一工坊”模式的滋养下,烈山区乡村旧貌换新颜,产业从单一农业向特色加工、文旅融合等多元转变,发展韧性十足,蹚出了强村富民的新路径。
分类打造,让闲置资源“活”起来
烈山区对63个村(社区)的集体建设用地深入摸排,依循闲置优先、就近便利原则精准施策。一方面,巧用20余处废弃旧厂房、老学校等闲置资产,新建16个钢构或框架结构标准化工坊,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为产业扎根筑牢根基。另一方面,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与各村情况,对部分工坊进行改建。双河村豆腐工坊原产能受限,通过扩充原址、增高楼层,新增生产车间与操作流水线,化解了产能与销量不匹配的难题,工坊发展迈上新台阶。
不仅如此,烈山区还注重规范化、特色化建设,打造“来料加工型”“培训驿站型”“特色产业型”“乡土品牌型”“农旅融合型”等“五型工坊”,运营模式多元,涵盖自主、合作、托管经营。同时,出台“一村一工坊”管理制度,明确“四项服务清单”与“工坊公约”,以“五个一”机制,即“一位指挥、一名专员、一套班子、一个方案、共同推进一个项目”,保障工坊高效、有序运转,推动全域提升。
“一村一工坊”的产业引入并非毫无主见地推进,而是立足本地特色与市场需求深度挖掘。宋疃镇的水果资源丰富,便引入“水果深加工工坊”,将当季过剩水果制作成果干、果脯、果汁,一方面延长水果产业链,化解果农销售难题,另一方面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幅提升。
内外兼修,为产业发展“聚”合力
技术与人才是工坊持续发展的双翼。在充实工坊力量上,烈山区双管齐下。对内,挖掘本土人才富矿,将79名种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能工巧匠等“土专家”“田秀才”纳入人才库,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开展22场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村级集体经济负责人培训等,成功引导13名本土优秀企业家入驻工坊。对外,基层党组织冲锋在前,党员干部凭借亲缘、地缘纽带,积极外联。先后奔赴长三角20余次,叩开11家意向合作企业大门,吸引16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同时,开设“专技课堂”,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60余次为农户免费培训,惠及1800余人次,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如今,“一村一工坊”带动23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有力帮扶五类低收入人口就业造血,拓宽增收渠道。
多维赋能,给乡村产业“赋”新能
科技赋能为产业升级插上翅膀。和村社区“果蔬种植工坊”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搭建智慧农业系统,农事专家远程“把脉”,苹果长势、病虫害监测实时掌控,亩产提升13%。古饶镇与淮北师范大学携手成立“艾草研究中心”,产学研深度融合,带动200多户村民种植艾草超1万亩,艾草产业蓬勃发展。
网络赋能让乡村好物“飞”出大山。烈山区培育电商、直播新业态,推出“直播工坊+村播站点”模式,借助“石榴文化旅游节”“梨花节”等节展活动,推广乡村好货。前岭社区“共富电商直播工坊”集创业孵化、电商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为乡村产品打开线上销路。
品牌赋能也成效斐然。立足本地手工编织、艾草种植、柳编加工等特色产业,打造“乡(土)字号”“农字头”品牌。草庙村“艾乡工坊”注册“古饶艾业”商标,自销、代加工产品多样,畅销全国,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工坊知名度。
注重传统技艺传承,打造“非遗工坊”。南园村非遗布鞋工坊注册“纳工坊”商标,传承非遗技艺,开发50余种布鞋款式,远销海外。在榴园村,传承数百年的“石榴酒酿造技艺”重焕光彩,古老酿造间修缮一新,传统美酒借助旅游热卖至全国各地。
强化保障,助工坊稳健“行”致远
烈山区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护航“一村一工坊”发展。成立由区委书记挂帅,21家区直单位与7家镇(街道)参与的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区、镇两级每季度至少专题研究1次工坊建设,及时破解用工用地、资金保障等难题。
资金扶持如同“及时雨”。政策扶持上,涉农涉企部门协同发力,落实1400万元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南园村“非遗手工布鞋工坊”获党建扶持专项债资金50万元,二郎庙社区“淮润食品工坊”获省级扶持村补助50万元,安徽濉溪农村商业银行针对草庙村“艾乡工坊”开发“艾草贷”,授信500万元,为工坊注入资金“活水”。2024年,烈山镇土型社区“洁风洗涤服务工坊”、烈山镇蒋疃社区“地锅鸡共富工坊”、古饶镇南园村“豆源豆制品加工工坊”分别获30万元、30万元、20万元奖补,激发各村(社区)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烈山区已高标准建成“一村一工坊”38家,培育引进乡村产业29个,年产值1.3亿元。这一创新实践获央视《朝闻天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推介,相关案例入选淮北市2024年度十大“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案例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烈山区“一村一工坊”模式正蓬勃发展,持续书写乡村振兴华章,带领全区向着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美好未来大步迈进。
记者 闫肃 通讯员 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