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合作联社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园区指导生产,对石榴品种的选育、品种示范园的建园标准、石榴的采收运输贮存等进行技术更新。园区成立以来,每年至少开展四次专家授课,培训达到上万人。现在园区石榴种植面积已有5000亩,社员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日前,安徽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烈山镇榴园村宋六龙高兴地介绍新科技助推石榴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烈山区在农业领域通过引进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在烈山镇,新培育的“秋塔山”牌石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连续四年在安徽省农交会上摘得金奖;在宋疃镇,“新农人”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搬到电商直播间,曾经愁销路的“土味特产”成为网络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在古饶镇,专业技能人才汇聚“一村一工坊”,带动2300余人家门口就业,让有家的地方也有工作。同时,以人才“智”力助推新质生产力,主动链接“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签订人才项目协议,以高端研发人才为引擎,聚焦产业发展中亟须攻克的难题,吸纳和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突出人才在产业新技术开发、农产品产能培育等方面的优势。
深化“产才融合”,增强引才靶向性。结合本地企业实际需求,搭建高校与企业“人才共育”的桥梁,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开设企业冠名订单班,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机制,通过把基地办在工业园区,把专业建在生产链上的方式,“订单式”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458名;通过“企业提需求,政府搭桥梁,专家来解决”的方式,邀请省内外25名高校专家担任对口企业的“科技副总”,联合开展攻关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个,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12项,指导企业申报人才项目4个,充分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智赋能。
强化“需求导向”,提升用才精准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构建孵化器、众创空间、现代产业园等实训平台,打造人才实践锻炼“练兵场”。与淮北师范大学联合成立“科技小院”,引进高层次博士专家团队,打造“学校+基地+乡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黑花生引种育种种植基地等四个研究基地,旨在以共建科技小院为载体,强化新科技带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今年5月,专家团队在古饶镇土山社区建立黑花生种植基地,通过高产优质黑花生引种驯化、品种选育等方式进行繁育推广,首次种植100亩试验田。黑花生长势良好,9月下旬迎来收获期,亩产量达600公斤,亩产值约7800元。
优化“人才环境”,释放留才强磁场。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出台《烈山区服务人才政策12条》,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工作机制,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设立200万元资金池,提供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创新创业人才贷”等金融服务,累计兑现资金398.86万元。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开通“线上+线下”服务通道,提供人才专项服务246人次,加大人才家属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租赁等方面服务保障力度,建设集居住、健身、阅读、会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公寓,解决人才短期住房难题。以“烈人爱才”的温度点燃“人才兴烈”的热度,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形成“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发展生态。
通讯员 邓亚萍 尚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