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机械巨兽“夔牛雷雷”将神话想象转化为可触摸的科技景观,夔牛天街获评2025年度“皖美消费”皖北区域十佳场景榜首;濉溪古城与酿酒遗址联动开发“星聚城·运河千灯夜”项目,把大运河、口子窖的故事融入市井烟火;盘活闲置厂房建设淮海壹号电商产业园,园区企业年产值突破3.5亿元,持续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作为全国知名煤炭资源型城市和煤电基地,面对资源枯竭和转型发展的双重挑战,淮北市没有将废弃的矿井、厂房视为发展的“包袱”,而是以创新的理念和市场化手段,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这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越来越多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工业锈带”蝶变为充满活力的“生活秀带”“发展秀带”,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淮北方案”。
政策资金项目协同发力
守护城市工业记忆
工业遗产并非城市发展的终点,而是转型跨越的新起点。我市将工业遗产保护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政策、资金、项目三轮驱动,系统推进保护利用工作。
在政策层面,先后出台《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打造“长三角地区工业旅游优选地”目标,按照“地段、建筑、元素”分类划定标准,认定矿井、热电厂等市级工业遗产40处,实施分级精细管理,最大限度保留工业历史风貌。
在资金保障方面,我市把握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统筹推进独立工矿区改造、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闲置厂矿开发利用。完善“专业运营+资本运作”机制,支持市文旅投、皖新投、相山区城投等国资平台组建联合体,引入口子酒业、大连博涛、沐春文旅等社会资本近5亿元,推行演艺创作阶梯分成等灵活机制,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在项目带动上,我市将工业遗产保护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更新行动,系统推进中心湖带提升和老电厂片区等工业遗存改造,构建“一带四区”的发展新格局。口子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老电厂工业遗址改造入选全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典型案例。
功能品质活力多维提升
激活城市更新动能
我市着力拓展“工业+”新业态,让老旧厂房焕发新生。依托老电厂、雪花啤酒厂旧址等,打造夔牛天街、相山区文创街区等文商旅综合体,分期建设工业博物馆、啤酒博物馆、文创艺术中心等多种业态,极大丰富了“吃住行游购娱”体验。推动濉溪古城与酿酒遗址联动开发“星聚城·运河千灯夜”项目,导入巡游演艺、非遗民俗、沉浸式光影数字剧场、“七十二坊”主题客栈等新业态,不断拓展“吃、住、行、游、购、娱”功能,成为吸引人流的新亮点。
在改造过程中,我市着力打造“创意+”改造新场景。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巧妙融入创意设计。老电厂的冷却塔、机组厂房、输煤廊道被改造为演艺空间、博物馆、酒店和观景步道;大型仿生机械巨兽“夔牛雷雷”等互动装置的设置,进一步提升空间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致力于打造“娱乐+”消费新热点,我市以假日经济点燃消费活力,发放“煤美与共湖上淮北”文旅消费券40万元,推出“畅游淮北文旅权益卡”,在夔牛天街举办《山海经》主题巡游活动,策划举办“声动淮海”谁是歌王挑战赛,推出中国淮北—韩国抱川国际友好城市文化交流等活动,以直观惠民方式聚集人气,带动旅游增收1500万元。
文化科技人才深度赋能
延续城市特色文脉
为挖掘和传承工业文化,我市系统梳理闸河煤田开发、“煤电纺酒”发展等历史脉络,提炼煤城“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精神谱系,编纂拍摄《淮北煤矿早期开发与建设》《决胜淮海》《煤城蝶变》等书籍、纪录片、短剧,开发“一度电的故事”“一滴酒的旅程”等研学课程,打造工业博物馆、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特色研学基地,开展“旧时光·老故事”照片征集、重温煤矿精神“薪火传家”等活动30余场次,让工业记忆成为生动的教育素材,展现煤城文化独特魅力。
科技手段为遗产保护和展示赋能。运用三维扫描、多光谱成像等前沿技术,我市精准记录工业遗存数据,建设“数字孪生工厂”。利用全息投影、AR交互等技术,用光影重现历史生产场景,增强参观的科技感和沉浸感。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我市引进上海风语筑、龙邦设计公司等行业领军团队,打造“星聚城·濉溪演艺小镇”、夔牛天街工业遗产项目。成立文旅新媒体创意工作室,吸纳“网络大V”助力宣传。推动国金大厦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支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建设大师工作室及创意孵化平台,培育本土创意人才200余名,为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活化利用提供了智力支持。
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
赋能城市永续发展
我市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宜厂则厂、宜园则园、宜绿则绿”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实现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汇聚起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动能。
盘活旧空间,培育新经济。我市因地制宜盘活处置低效工业用地4083亩、闲置厂房25.8万平方米,培育淮海壹号电商产业园,孵化高岭土新材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集“运、储、配”为一体的零碳智慧物流园和150亩段园万茂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育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企业370家,建成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平台59家。
依托城市闲置边角地和零碎工业遗存,我市将工业印记融入日常生活。在公园绿地中巧妙嵌入城市书房、文化展厅、雕塑小品等,建设“淮小翠·口袋公园”43个,在老火车站保留“煤海之子”雕塑,在纺织厂旧址建设满足科普、文化展示、候学等功能的淮纺园。全市公园绿地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3.14%,位居全省前列。
大力推动生态修复,把工业发展包袱变成绿色发展财富。我市治理修复泉山、花山等废弃矿山60余座,废弃采石宕口767.5公顷;投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资金150多亿元,治理沉陷区23万亩,建设绿金湖、南湖、碳谷湖、乾隆湖等湿地公园,全市沉陷区治理率达54.1%。曾经的生态伤疤变为“绿金”财富,“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彰显。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