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安徽大学校园内,淮北市2025年秋季“招才引智高校行”专场招聘会气氛热烈。淮北矿业、皖北煤电、口子酒业等重点企业携千个优质岗位进场揽才,吸引了众多学子驻足咨询。活动不仅吸引大量求职者踊跃投递简历,还通过直播带岗收获数万点赞,成为我市持续强化人才招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上持续发力,为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构筑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5.3万人;高技能人才11.91万人,超过技能人才总量的30%。
精准施策,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市人社局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在皖北地区率先出台《淮北市博士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落实“人才政策20条”等举措,真金白银厚待人才。2023年以来,已累计兑现人才补贴3400万元,新增参保大专以上学历人员3.3万人。
招才引智活动精准高效。2022年至今,全市已举办各类“高校行”招聘活动81场,参与企事业单位2448家次,提供岗位超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8391人。市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协议,并在安徽大学等10所高校设立“人才工作站”,拓宽了常态化引才渠道。
精耕细作,铺设人才成长“快车道”
技能人才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在人才培养方面,市人社局坚持分类指导、双向发力,不断夯实人才根基。一方面,持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每年通过职称评审、资格考试等渠道新增7000余人次,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另一方面,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评选,挖掘选拔出300余名扎根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有效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城乡人才协同发展。
为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我市持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在全省率先贯通“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已评出12名特级技师和3名首席技师。通过深化职业技能竞赛改革,每年举办市级竞赛约15场,并以“以赛代评”方式助力约650名优胜选手直接晋升技能等级。今年以来,淮北市选手在省级大赛中表现亮眼,参赛及获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畅通渠道,搭建人才施展“大舞台”
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任务呼唤新动能。市人社局积极构筑人才发展高地,以优质平台汇聚高端智力。全市已建成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创新实践基地45家,以及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载体,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围绕矿山开采、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我市四大主导产业,博士后人才聚焦产业需求开展攻关,在站期间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4篇,获发明专利6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新增产值达16.5亿元。张慧君、王浩戎博士分别在国家级“揭榜领题”大赛中斩获银奖、铜奖,彰显了产学研融合的显著成效。
在体制机制方面,我市持续优化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试点“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聘政策,打破人才晋升“天花板”,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活力。
用心用情,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
市人社局始终将优化人才服务作为打通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着力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满意度。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在各级社会保障服务大厅设立人才综合服务窗口,同步在“皖事通”APP平台打造“网惠淮才”线上服务专区,实现人才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待遇兑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便捷化的服务体验。
在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方面,我市扎实开展人才分类认定工作,已精准认定B、C、D、E类人才共计8909人,为各类人才享受相应待遇提供了精准依据。同时,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设立海归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助力更多优秀人才突破职称晋升瓶颈。
从实验室的彻夜灯火到工厂车间的精益求精,从数字经济的云端探索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每一位人才的奋斗,都在铸就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市首位“大国工匠”王忠才,28年坚守井下,总结出“六步故障处理法”,为企业创造近亿元效益;从普通矿工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杨杰,凭借刻苦钻研获92项国家专利,创办的“杨杰讲堂”培训技能人才超6000人;博士后张慧君带领团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培育的瓜菜新品种推广面积66万余亩,带动产值近30亿元……有机制的保障、平台的托举,无数专业技术人才正奔赴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一线,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淮北答卷。
■记者于晓
通讯员范猛魏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