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跟着“民声”走——2026年度淮北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建议征集座谈会侧记

2025-10-01 07:57    淮北新闻网

“AED是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目前全市约有200多台,但管理分散、位置不明确、使用技能普及率低。建议建立全市统一AED信息平台。”

“部分城市道路由于经常开挖造成破损,后期修补标准不高,材质不一,高低不平,影响安全出行和城市形象。建议修复道路‘伤疤’,让群众出行有‘稳稳’的幸福。”

……

9月25日上午,在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淮北市中心实践站,2026年度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建议征集座谈会召开。这是该站自8月中旬建成启用后的第4场活动,与之前“旧房装修补贴政策宣讲”“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主题活动一样,会场民主氛围浓厚、民意表达充分、民生温度暖暖……

当天,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及部分市直部门负责同志与13位省、市人大代表围坐一堂,就明年初市人代会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建言献策。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汇报,有的是基层一线的急难愁盼,是代表们开门见山的直言献计,是政府部门“把好事办好”的郑重承诺——又一场“让民生跟着民声走”的民主实践生动铺展。

“为民办实事,民主促民生”——从总书记嘱托到淮北行动

会议伊始,市发改委汇报了近年来淮北市民生实事的推进成效: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社区养老食堂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升级……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过去几年淮北民生建设的坚实足迹。而更受关注的是,“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这项起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即将在淮北市、县(区)、镇三级全面推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民生实事票决制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方宗泽的话语切中关键。他语气坚定地说道:“我市票决制工作从2019年刘桥镇试点,到2022年全市18个镇推开,再到如今将要实现市、县、镇三级全覆盖,就是要通过‘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闭环,让党委‘中心的事’与群众‘心中的事’同频共振。”

在他看来,票决制工作不仅是“选项目”,更重要的是“用民主的手段解决民生问题”——通过法定程序把“民心所向”转化为“政之所行”,让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带着民意的温度落地。

“把建议记录好、研判好、转化好,是对代表履职的尊重,也是对民意的敬畏”——基层声音的持续回响

“我先说!”省人大代表、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培训中心主任李红的发言带着对日常生活敏锐的观察,“我在社区调研时发现,古城路‘断头路’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建议实施古城路贯通工程,提升科创中心周边交通条件。”

话音刚落,省人大代表、市传媒中心主任播音员王艳丽接过话头,针对群众反映的“预付卡”问题高频诉求,提出:“商家经营不善关门,或者以发行预付卡变相融资卷款‘跑路’,致使消费者无法消费、维权困难。建议搭建预付卡消费第三方监督平台,实现资金更安全、消费更透明、维权更高效。”

会议室里的讨论逐渐升温。市人大代表,濉溪县刘桥镇后吕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吕亚,更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结合当前村级基础设施实际需求,对村内主路实施拓宽改造,推进全村路面升级,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与出行便利性。”市人大代表、濉溪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李德新,从专业角度呼吁:“基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部分乡镇卫生院儿科、产科医生短缺,希望能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定向培养。”

代表们的发言既有“大民生”的宏观视角,也有“小切口”的细致观察:淮北市快递行业协会会长樊毛妮关注“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市人民检察院三级检察官助理周梦楠从改善教学条件角度建议“把小学教室安装空调纳入民生实事”……

每一位代表的发言,都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关注、认真倾听。方宗泽、副市长刘家宏、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赵德荣等听到共鸣处不时微微颔首,并仔细记录。这无声的互动,是对代表履职的尊重,也是对民意的敬畏。

“大家的建议都带着泥土味!”主持会议的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香娥边记录边回应,“这些话不是‘纸上谈兵’,是代表们跑出来的、聊出来的,是老百姓最真实的心声。我们一定要记录好、研判好、转化好。”

“不仅要‘聚民智’征集项目,更要‘强担当’办好项目”——承诺与责任下的“民生答卷”

代表们的“热乎建议”引发更深思考:如何让民生项目既贴合需求,又具备可操作性,真正办好办实,让群众可感可及?

刘家宏的回应务实而坦诚:“政府系统将坚持系统思维,对大家提出的建议全面梳理、科学论证。”他举例说明:“比如‘养老’是高频词,但我们需要区分是‘机构养老’还是‘社区居家养老’?是‘硬件改造’还是‘服务提升’?财政资金有限,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他代表市政府承诺,对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财力可承受的好项目,将优先筛选纳入,确保当年实施、当年见效,更要建管同步,避免出现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

方宗泽从“全流程”角度提出要求:“票决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强调,人大将把项目审议、监督纳入年度重点,通过“集中视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跟踪问效;政府则要“一竿子插到底”,既要按时完成任务,更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比如建了养老食堂,就要保证饭菜质量;修了便民道路,就要做好后期养护。”

“从碎片化的建议中,提炼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常态化民意征集背后的“由民作主”

从街头巷议到线下交流、线上建言,近年来,在全市各镇和烈山区区级实践中,民生实事征集渠道不断拓宽、形式不断丰富,征集的建议质量逐年提高,实现了民意表达“随时在线”。

“这就是民主最鲜活的样子。”省人大代表李娟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民主’离咱老百姓有点远,现在通过实践站、代表‘家室站点’等途径,群众能直接把想法告诉代表,代表再带到会上,政府认真回应——整个过程看得见、摸得着。”

民意是民生实事的“源头活水”。方宗泽指出,目前收集到的项目建议量还不多,征集工作还有很大拓展空间。要进一步拓展征集渠道,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民生实事项目征集。要善于从大量碎片化建议中,提炼出群众对美好生活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动态更新充实民生实事项目储备库,推动民生实事征集常态化,更好实现“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

征集座谈会虽已结束,但民生实事票决制的“征集初定、审议票决、组织实施、监督评议”工作链条仍在高效运转。透过每位参会者的眼神,我们看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可以预见,这场充满“民生温度”的民主实践,正如当前难得的秋雨为干涸大地带来湿润和清凉一般,也将潜移默化滋养着淮北的治理体系和百姓的生活品质。或许明年此时,居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就是改造一新的老旧小区、修葺平整的城市道路、新落成的公交站亭……淮北的民生保障之路,正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火热实践中,走得愈发坚实、宽广,让一个个源自群众智慧的“微心愿”,通过庄严的民主程序,照进现实,转化为可观可感、可触可及的幸福图景。

记者 王陈陈 孙楠 通讯员 田文莉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