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聚焦农村公路次差路段整治,以“刮骨疗毒”的坚定决心直面短板,用“绣花功夫”的精细标准推进工作,全面打响农村公路次差路整治攻坚战,着力提升群众出行的安全感与满意度。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骑车颠得人难受,雨天更是泥泞难行。”提及家门口的路,五沟镇村民曾满是愁绪。为破解这类民生难题,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对全市农村公路开展全域性“体检”,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瞄准路面破损、路基沉降等影响通行的“顽疾”,建立起136.701公里的次差路段台账,并明确每段路的病害类型、整治标准和完成时限。
针对不同路段的“病症”,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实行“一路一策”:对轻微破损路段开展预防性养护,及时修补裂缝、坑槽;对病害严重路段实施换板改造;对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加装防护栏、警示标志,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已完成76公里次差路段整治,占年度计划的55%。
“现在路修平了,开车送货能节省一二十分钟,太方便了!”渠沟镇一名工人望着新修的产业路,难掩喜悦。这条曾因路面破损影响农产品运输的道路,整治后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次差路段整治,不仅是“修路”,更是“修心”。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始终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在整治中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优先整治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生产生活的路段。在刘桥镇,连接学校的次差路段硬化后,学生上学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百善镇,整治后的公路让急救车、消防车能快速抵达,解决了偏远村落“应急难”。一条条平整道路,既改善出行条件,更温暖了群众的心。
整治并非终点,长效管护才是关键。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在推进整治的同时,同步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实行“谁养护、谁负责”的责任制,将整治后的路段纳入常态化养护,定期开展路面清扫、病害巡查和小修保养,确保“修好一条、管好一条、养好一条”。同时,鼓励沿线村民参与管护,形成“群众路群众护”的良好氛围,让整治成果持续惠及民生。
从“差路”到“好路”,改变的是路面状况,提升的是民生温度。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持续加快整治进度,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让每一条农村公路都成为群众的“放心路”“舒心路”,为乡村振兴铺就更坚实的交通基石。
记者 刘星 通讯员 常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