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监督破梗阻激活消费新动能——市人大常委会扩内需促消费监督侧记

2025-07-16 08:23    淮北新闻网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重要引擎,扩内需促消费是稳增长、惠民生的关键抓手。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中央决策部署,聚焦本地消费市场痛点,以“调研摸底—问题督办—成效跟踪”的全链条监督模式,扎实推进扩内需促消费专项监督工作,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深查细究摸清消费市场“脉搏”

“‘工惠购’平台线上产品仅31个,本地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偏窄”“企业间供需信息不对称,‘同城不识’现象普遍存在”……3月的淮北,乍暖还寒,但市人大常委会的调研现场却气氛热烈。

3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扩内需促消费专题调研动员会,拉开了监督工作的序幕。随后一个月里,常委会副主任赵德志带领调研组,深入一线:3月20日走访乡村振兴农产品馆、“工惠购”线下帮扶馆、至诚蔬菜合作社,了解本地农产品销售情况;3月26日走进市企业服务中心,调研企业产销(供需)对接情况;其间还先后与淮优农产品蔬菜协会、桃产业协会负责人、部分农副产品生产主体,以及以琳服装、福本机械、国巡机器人等企业负责同志座谈交流,收集到“居民收入预期偏低”“消费场景单一”“本地品牌影响力弱”等23个具体问题,为调研组摸清消费市场脉搏提供了方向。

调研中发现,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3亿元,同比增长3.5%,在全省位次靠后;2025年一季度增速5%,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企业产销对接大多覆盖规上工业企业,农业、建筑等行业参与度低;日常文旅消费场景相对单一,缺乏常态化互动体验项目。这些数据与问题,为监督工作找准了发力点。

靶向突破破解消费升级“梗阻”

“问题清单就是监督清单,群众呼声就是工作方向。”在4月1日的专题座谈会上,赵德志的话掷地有声。

针对调研发现的症结,市人大常委会梳理形成调研报告。报告肯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促进商品消费提档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农副产品出村进城、本地企业拓宽市场、消费环境优化改善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同时不回避问题,以大量数据佐证,梳理提出“居民收入预期下降、不敢消费”“消费平台搭建较少、不便消费”“消费场景营造不足、不愿消费”“消费业态创新不够、不想消费”等四个方面制约淮北市消费的主要问题。

在4月24日召开的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市商务局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市政府作《全市扩内需促消费工作情况》报告,常委会委员们进行了认真审议。

“消费市场活力不足、消费场景不够丰富等问题需要予以关注,建议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优化消费券投放领域和使用效果,推动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段传彬在分组审议时提出。

“建议完善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加快内循环,推动本地工业制成品、淮优农产品上下游协作配套”“建议促进居民增收,支持市场主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建议发掘‘淮北老字号’、整理淮北本地产品目录,实施‘消费品牌培育计划’,打造淮北特色消费品牌和商贸主体”……针对存在的问题,常委会委员积极讨论、给出了一条条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常委会会议后,形成了《关于扩内需促消费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积极促进居民增收,增强消费信心”“发挥政策组合作用,释放消费潜力”“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供给”等三个方面建议明确了16项重点任务,代表着群众的呼声和民意的期盼,交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

全程问效巩固监督成果“长效”

“监督不是一阵风,要让消费活力持续迸发。”市人大常委会以“清单式管理+节点化督办”机制,对重点任务实行跟踪督办。

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成为首攻方向。调研组持续跟踪“工惠购”平台作用发挥,推动市总工会与邮政部门深化合作。该平台自2023年12月依托乡村振兴农产品馆运营以来,已吸引86家新型农业主体入驻,2024年带动销售额1250万余元。2025年在监督推动下,平台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优化展示功能,通过工会经费消费帮扶扩大销量。与此同时,乡村振兴农产品馆发挥800平方米展销空间优势,5月份以来,线下展馆月销售额约24.44万元;开展职工大病医疗普惠慰问活动,定向采购本地农副产品,服务会员1314人,投入资金16.27万元。

破解企业供需错位是另一突破口。针对市企业服务中心“供需汇”模块功能不足的问题,常委会督促市工信局升级平台功能,增加全市优质工业产品推介板块,促进工业产品销售。7月3日,赵德志率队到企业服务中心进行调研,现场查看升级后的企业服务中心网站。目前,网站已全面完成各项功能优化和结构调整任务,增加了“淮企供需”板块,内设“产业供需”“科技供需”“人才供需”等内容,“产业供需”板块内容涵盖纺织服装、绿色建材、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及汽车零部件等598家本地优质企业简介、主要产品、主要原材料、联系方式等,为企业“同城相识”搭建了平台。同时,四大优势产业工作专班计划年内分别组织至少2次产业链供应链供需或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本地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激活消费场景同样紧锣密鼓。在监督推动下,2025年全市计划发放消费券4000万元,截至目前,已相继开展汽车、普惠型消费券发放活动11场次,发放消费券1761万元。其中,市级发放消费券300万元,县区发放消费券1461万元,拉动消费3亿元以上。工业博物馆、夔牛天街于7月上旬正式运营,“五一”内测期间吸引游客近6000人次;首届特色伴手礼评选进入终评阶段,60款产品将角逐城市名片。

从农贸市场到电商平台,从工厂车间到文旅街区,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实效打通消费堵点,用制度保障护航市场升温。随着各项举措落地生根,一幅“消费旺、产业兴、民生暖”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讯员黄海博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