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北山村村民石修成,带领“娘子军”燃起柴火,把山村的“土滋味” 变成致富的“金名片”——一口馒头 一灶烟火 一缕乡愁

2025-07-14 09:01    淮北新闻网

 

山区清晨总是醒得格外早。

7月11日,凌晨3点40分,伴着几声或近或远的犬吠,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原北山小学院门吱吱扭扭地打开了,石修成也开始了他和乡亲们在南山地锅馒头厂一天的忙碌。

室内6口硕大土灶,柴火在灶堂内噼啪作响,火苗舔舐着黝黑的铁锅,蒸腾的水气飘出窗口,渐渐隐入山间薄雾,缕缕麦香也唤醒了整个山村沉睡的味蕾记忆。室外,两口大铁锅内,正炒制着红彤彤的农家酱。

清晨5点多,第一批柴火手工馒头即将出锅了。此时,这个沉寂许久的废弃山村小学院内早已热闹起来,第一批等待购馍的市民和游客正翘首以盼。“出锅啦,小心别烫着,碗里是刚炒好的豆瓣酱……”石修成递上一个个带着焦黄脆壳的手工馒头。不管买不买,只要来到院内,递上一个刚出锅的手工馒头,再夹上两勺农家豆瓣酱,这是石修成的待客之道,也是他的一个宣传手段,让好味道真正做到了“口口相传”。

“就好这口‘妈妈的味道’,在这儿吃馍,比自个儿家还热闹!”宽敞的院子里,慕名而来的食客们或站或坐,就着豆瓣酱大快朵颐,有人还忙着打包往家带,欢声笑语让偌大的院子暖意融融。

1994年,石修成出生在这个山村,吃着母亲的柴火土灶手工馒头长大成人。2017年从部队转业回乡后,石修成先后与朋友一起开过公司、干过电商。在城市的快节奏下,那些大多被工业流水线产品占据的城市餐桌渐渐唤醒了他儿时的味觉记忆,石修成果断回到山村,并决定在这里深深扎根。2023年,他流转了村民2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和其他特色农作物。

2024年底,石修成刷到一条外地“馒头达人”的短视频时,突然被触动:市场上不缺各类美食,缺的是让人能勾起乡愁的老味道!他在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后,向驻村第一书记高汝亮说出心中的计划:开个地锅手工馒头厂,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干!咱们一起把南山味道打造成金字招牌!”高汝亮书记的鼓励让石修成吃了定心丸。村里很快协助石修成到矿山集街道协调选址,最终将加工厂选定在紧临南山村的原北山小学院内,并协助他办理好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今年4月,石修成完成投资近10万元,建成6口柴火地锅,把旧教室改造成配套用房,加工厂就这样开张了。他与面粉厂合作,加工没有抽掉胚芽和麦芯的专用面粉,由母亲带着村里的婶子大娘们组成“娘子军”,从老酵头的精心培育、面粉与清水的微妙配比,再到手工揉醒的功夫、柴火火候的精准拿捏……每一步都拒绝捷径,只为让那口失落的麦香重归唇齿。

为了打开销量,石修成利用短视频平台销售手工馒头,通过展示从发面到蒸制的全过程,突出纯手工制作的馒头特色,迅速积累了逾5000粉丝。加上线下顾客口口相传,南山手工馒头热销淮北及周边地区,每天销量从最初100多个到目前约7000个。

当日上午,来自徐州市的王红伟带着家人早早来到北山小学,一家人一边坐在木凳上悠闲地吃着馒头夹酱,一边等着下一批馒头出锅准备打包带走。“我们这是第二次来了,以前朋友带回去感觉特别好吃,有小时候大馍的筋道和香味,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王红伟说,这次她买100个馒头和20瓶豆瓣酱回去,准备分给朋友们一起分享“儿时味道”。来自宿州市的几位游客也在排队等候,准备购买100多个馒头回去。“先让你们外地的买吧,我们本地人离这近,你们先买吧!”市民王侠看到不少外地客人在等候,便主动往后排。

“7000多个是我们目前每天生产的最大量,我们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石修成说。随着南山地锅馒头从热销到供不应求,不少人劝他抓紧扩大生产挣大钱,但年轻的石修成却十分沉稳:“慢一点,我是通过网络流量让大家知道我,知道我们的手工馒头,我也要用稳定的品质来回报大家,让流量变为留量。”

石修成的灶火越烧越旺。当一块块木柴填入宽大的灶堂,当一个个经过勤劳双手不停揉搓的馒头胚在慢慢醒发,当一粒粒黄豆在酱锅中翻滚,当一位位食客坐在木凳上大口咀嚼着麦香,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人们好像又回到了儿时,被遗忘的“土”滋味,在现代人的舌尖上重新焕发特有的价值。

这团熊熊燃烧的灶火,不仅蒸出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儿时味道,更在灶火的明灭间,为南山村蒸腾出一条热气腾腾的共同富裕之路。目前,有12位村民长期在馒头厂务工。石修成说,下一步自己打算租下更多的土地种植优质小麦,完成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品质可控,这样才能放心扩大生产,让南山手工馒头端上越来越多家庭和饭店的餐桌,既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能安排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南山手工馒头“蒸”出南山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记者手记:

当返乡青年用灶膛里的柴火点亮山村的黎明,当手工馒头从蒸笼中升腾的缕缕麦香,氤氲在南山手工馒头厂的味道,是现代人一直追寻的“儿时的味道”。

告别城市在乡村扎根,从使用大型现代农机和无人机,把一粒粒麦子进行播种、收割、磨粉,到与母亲、与村中婶子大娘们一起按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面、发酵、醒发、蒸制,到通过网络直播馒头生产全过程,网上接单销售,石修成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也充分传承了传统工艺,让人们感受到手工馒头柴火特有的暖意与麦香交织,感受到现代快节奏中难得的“慢生活”。

当馍香沿着网络与山路弥散开去,不知不觉间,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正焕发出新的生机。青年人的回归与巧思,为传统手艺注入灵魂,更带动一批村民依靠传统手艺就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乡村振兴之路,需要像石修成这样扎根于泥土、又能向时代生长的青年人来铺就,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让乡愁有了可触的温度,让理想在古老的土地上拔节生长!

 

记者  刘永忠  冯冬梅

通讯员  刘盼盼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