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工匠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攻坚克难的毅力,是对职业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他们的故事像明灯,照亮了我的成长路。从今以后,他们就是我的标杆,我要在学习中踏实钻研,让劳模精神在青春里闪光。”6月19日下午,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淮北工人大思政课“榜样力量·劳模故事里的青春答案”活动现场,学生冯叶培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众多学子的心声。
这一天,全国劳动模范杨杰、全国先进工作者苏文芳、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会知,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代表走进校园。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分享了各自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这场活动,是淮北市总工会精心打造的主题系列活动的生动一幕,该活动旨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青年学子以榜样为镜,向标杆看齐。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指引着奋斗的方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如何有效融入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市总工会深刻领会并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推出“榜样力量・劳模故事里的青春答案”主题活动,着力构建“机制—队伍—载体”三维育人体系,打造了“课堂内外联动、知行合一”的思政育人新范式,交出了一份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精彩答卷。
劳模进校园:推动思政课堂“破圈”
“弘扬劳模精神,激扬青春力量”——这句口号在淮北市高校校园里正化为鲜活的实践。
6月11日,2025年“淮北工人大思政课——劳模工匠高校行”首场活动在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报告厅拉开帷幕。报告厅里鸦雀无声,学子们被台上劳模的故事深深吸引。
杨杰,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赫赫有名的“机电大王”,他痴迷于创造发明,用无数个日夜的钻研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苏文芳,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三尺讲台,用爱心与智慧浇灌满园桃李,展现了人民教师的崇高情怀;王会知,作为刑侦战线的“女杰”,在复杂的数据迷宫中追寻真相,在千里追逃线上展现担当,彰显了敬业奉献的无悔追求……岗位各异,事迹不同,但他们都生动演绎了拼搏奋斗的劳动之美,共同奏响了劳模精神的时代强音。
“我们真的在‘榜样力量·劳模故事里的青春答案’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奋斗方向。劳模工匠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教科书,照亮了前路。我要以他们为榜样,扎实学习,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张知雅在现场郑重表示。
“淮北工人大思政课”的“劳模工匠高校行”模式,本质上是思政课堂的一次成功“破圈”。它将教育场景从传统的教室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实践前沿,让有形的榜样、鲜活的故事、生动的实践成为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活教材”。这种创新模式,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得以在校园沃土中深深扎根,让青年学子在聆听、感悟与互动中,寻找到关于青春、奋斗与价值的深刻答案。
构建协同矩阵:打造浸润育人生态
为了让劳模精神更深度、更持久地融入思政教育血脉,市总工会近年来多措并举,着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精心打造劳模精神育人矩阵。
政校企协同,打通育人“任督二脉”: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统领,有效整合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优势资源。政府层面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与必要的资金支持;学校承担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等核心任务;企业则开放宝贵的实践场景与经验丰富的技能导师资源。通过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建设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了“劳模工匠进校园传经送宝,师生实践进企业淬炼本领”的双向良性循环。
全域化阵地,织密精神熏陶网络:市总工会统筹整合劳模创新工作室、红色教育基地等各类资源,构建起“1+7+N”劳模文化育人网络体系。即以淮北师范大学劳模精神实践教育基地为核心引擎,以7处市级劳模文化展馆为区域枢纽,联动覆盖全市的60余处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实践场景,打造了一个覆盖全域、触手可及的思政教育圈,确保学生在校园内外、线上线下都能随时感受到劳模精神的浸润。
立体化场景,实现“知行合一”转化:创新推行“理论宣讲+实景教学+互动实践”三维融合教学模式。精心编印《劳模事迹材料汇编》,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滋养;设计开发多条“劳模精神主题研学路线”,将劳模工作室、企业生产一线等转化为直观的教学现场;重点打造学生实训平台,如淮北煤电技师学院的特色安全实训基地等,实现“课堂即学即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建强育人队伍:赋能思政教育发展
一支高素质的育人队伍,是思政教育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
市总工会通过“引育结合、数字赋能、结对共生”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了一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既懂教育又懂劳模精神的专业育人队伍。
精选优育,建强宣讲主力军:严格遴选全国、省部级、市级等各级劳模先进人物,组建了一支超过130人的高水平宣讲队伍。同时建立动态更新的“劳模人才库”,确保队伍始终保持活力与高质量。
数字赋能,拓展育人新空间: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搭建“淮北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线上平台,创新性探索“直播带岗+思政育人”融合模式。自2024年以来,已成功组织劳模直播带岗活动5场,吸引近6万人次在线参与互动。这种模式不仅有效传播了劳模精神,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就业信息和职业发展指导。
结对共生,深化育人实效:大力推行劳模与学校教师“1+1”结对机制,共同实施包含主题宣讲、座谈交流、创新攻关等在内的“六个一”育人工程。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相关活动63场次,覆盖学生超过7000人次。学生在深度参与中,不仅深刻理解了劳模精神的实质,也明确了职业方向,提升了专业技能。
此外,市总工会坚持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多元育人载体,积极拓展实践育人新路径。打造思政“微”矩阵:精选最具代表性的劳模典型事迹,制作推出《时代先锋·淮北脊梁》系列地方特色思政微课程40余部,并创作《劳模颂》等文艺微课,以青年学子喜闻乐见、感染力强的方式进行精神传递;结合时令特点,精心设计全年育人活动:春季开设“劳模精神开学第一课”,点燃新学期的奋斗激情;夏季组织“重走劳模路”主题研学,在行走中感悟精神力量;秋季举办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砺精兵;冬季进行创新成果展示,激励创新思维。四季更替,育人不断线。
强化实践能力锻造,在全市范围建成7所“工匠学院”和142家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全周期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母婴照护等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让学生在真实的挑战与磨练中加速成长。
通过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举措,淮北市“榜样力量·劳模故事里的青春答案”主题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将劳模精神深度融入思政教育的肌理之中。劳模的故事成为青年学子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劳模的精神在菁菁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展望未来,淮北市总工会将持续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致力于构建覆盖全学段、衔接更紧密的劳模精神特色课程体系。让劳模精神在更广大的青少年群体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培养出更多兼具工匠精神底蕴与创新能力素养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和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继续在“思政育人”这篇大文章中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我市大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向广大学生宣讲劳动精神。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刘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