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淮北市书写土地赋能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5-06-27 08:54    淮北新闻网

6月25日,全国第35个土地日当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相王广场开展以“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土地关系着粮食安全、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从高楼林立的城市到阡陌交通的乡村,我市正以高效利用的姿态,书写着保障粮食安全、修复生态环境、赋能产业发展的多维答卷。

耕地保护见实效

六月的淮北乡村,金色麦浪已归仓。“看着金灿灿的麦粒装袋过秤,心里踏实多了。国家补贴加上卖粮收入,这季净赚八万多!”濉溪县种粮大户王大哥站在装满小麦的农用四轮车旁,粗糙的手掌擦过额头汗珠,身后晒场上铺满了新收的麦粒。

这份丰收背后,是我市对耕地保护的硬核举措。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耕地保护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根据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我市耕地面积249.4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17.63万亩,已完成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改革政策,加大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力度,全市立项实施补充耕地项目223个,面积达7670亩,已验收入库新增耕地1808亩。压实各县区党委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严格管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有序开展流失耕地找回工作,全市恢复耕地面积约5400亩,让“保护耕地”与“发展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废弃土地焕生机

淮北作为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建市60余年累计生产原煤超10亿吨,为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42.37万亩土地沉陷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出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循环利用的特色路径。

如今,南湖湿地公园等昔日沉陷区已蝶变为生态湿地。市民陈女士感慨:“以前这里是废弃矿坑,现在成了城市‘绿肺’,周末露营的人络绎不绝。”这样的转变得益于系统性生态修复:近年来,淮北完成16个废弃矿山治理项目,修复面积373.58公顷;推动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修复”,治理在建矿山4758.15亩;新北沱河烈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工程通过验收,其中采煤沉陷区修复耕地6893亩,相关经验入选全省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如今的南湖还通过发展生态渔业,实现从“放水养鱼”到“放鱼养水”的转变,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

土地利用提质效

在城市发展中,我市探索出土地高效利用的多元路径。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的田间地头弥漫着艾草的清香,退役军人孙伟2019年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返乡创业,盘活村里闲置场地创办安徽艾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村民在房前屋后、河边空地种植艾草。如今这片曾经的闲置土地焕发新生,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盘活,更让村民通过艾草种植鼓起了腰包。

与此同时,全市通过盘活低效用地、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等举措,2024年以来已完成批而未用土地处置5000余亩,为新型煤化工基地、食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提供坚实用地保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建立建设用地指标池,对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给予指标奖励,让每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

从麦田里的颗粒归仓到沉陷区的湖光山色,从城市更新的高楼林立到乡村振兴的沃土连片,淮北正以“节约集约”为笔,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绘制着土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见习记者  陈倩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