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面对杨絮带来的困扰,我市林业部门统筹多方力量,因地制宜、多维发力,打出综合治理“组合拳”,切实缓解杨絮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高大挺拔的杨树是道路绿化、园林景观的优质树种,不仅能释氧固碳、降温增湿、减菌杀菌,还能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研究数据显示,一棵胸径20厘米的杨树,一年能吸收172公斤二氧化碳,释放125公斤氧气,还能滞尘16公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立了不少功。然而,杨树雌雄异株,每年3至4月开花,4月下旬果实成熟。多年前在淮北大量栽植的雌性杨树进入成熟期后,白色丝状绒毛随风飘散,形成杨絮,虽无毒无害,但影响出行环境,也给市民增添了烦恼。
杨絮治理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持续努力。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对此,我市坚持源头减量、科学种植、生物防治、品种更新等多措并举,严格依据年森林采伐限额,对树龄超过15年的成熟飘絮杨树进行有序采伐,通过“减法”有效降低杨絮产生源头。同时,积极推进“乡土化、多样化”种植策略。市林业局发布首批16个优良乡土树种名录,大力推广银杏、国槐等适生树种,在造林设计中彻底淘汰飘絮杨树品种。此外,全面普查杨树雌株分布,精准定位后实施“靶向治疗”。
据统计,2024年,我市林业部门累计注射杨树花芽抑制剂3万余支,后续还将进一步扩大药物干预范围。持续推进杨树“换代升级”,在远离居民区的沟河堤坝、农田林网区域,因地制宜推广种植雄株杨树,从根本上斩断飞絮产生链条。启动“人机协同”模式,通过雾炮车的细密水雾压制空中飞絮,洒水车将落地杨絮冲刷至道路两侧,环卫工人同步跟进清扫收集,形成“降絮—冲刷—清理”的闭环作业流程,高效保障道路整洁畅通。加大线上线下科普力度,强化防火巡查,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全力消除杨絮易燃隐患,筑牢安全防线。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朱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