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围绕种业发展问题专访了市委书记汪华东,并将专访内容整理成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第6期。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安徽淮北濉溪县是国家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这里“盛产”制种能手。全县共20多万户农户,6万户制种;每4亩地中,就有1亩制种。这里每年向全国输出良种达5亿多斤,能满足黄淮海地区2000万亩供种需求。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大家的互相奔赴。
农民每年增收1亿元
现在是初春,大家到我们淮北濉溪县,能看到集中连片的冬小麦,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再过几个月,商家会涌到这里,抢购小麦种。这些车辆来自全国各地,牌照不同、型号各异,镇子里像是开了卡车车展。
独特气候造就独特优势。濉溪冬天严寒、春天倒春寒、夏天易旱涝,这种气候相当于为种子做了“压力测试”。在这里繁育出的种子,适应能力更强,在优越的气候环境中,多数都能高产稳产。除了上述特点,这里降水分布合理、无霜期较长,在濉溪制种,成本较低。
我们已经育成农作物新品种52个,其中小麦和大豆分别是25个和18个,有1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推广。“濉字头”系列小麦新品种,有着高产稳产和抗逆性强的共性。“濉1216”是这里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小麦国审品种,亩产量和抗病性,超过了同时参试的其他41个品种。在国家黄淮南片小麦试验中,“濉1216”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濉1309”小麦新品种,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受到农户的高度认可,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
一个作物新品种的诞生,要历经10年左右的悉心培育,还需要科研人员、农技员和农民共同努力。大豆制种中,科研人员测量灌浆进度,如果发现同比放缓的情况,他们就要采取超常规的田间管理措施,促进灌浆进度,达到增产目的。农民喷洒叶面肥,也要选择合适时机。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和农技员指导农民完成。
濉溪县面积不大,却有25家制种企业,其中2/3是民企。这些企业负责人懂农业、善经营,走出去、引进来,带领企业在摸爬滚打中做强做优。永民种业历经20多年,从专卖种子到与高校合作,承担国家和安徽省的新品种选育项目;10多年前,柳丰种业还是个农资门市部,从买断种子生产经营权到自主选育,现在已有两个小麦种子通过国家审定。
我们还借助外部智慧发展。2024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与鲁研种业共同组建生物育种工作室,双方合作选育高产、广适型新品种;永民种业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合作选育推广淮北地区双抗小麦新品种;柳丰种业等企业在海南三亚市南滨农场建立南繁育种基地,开展玉米、大豆种子的加代选育,缩短了育种年限,提高了育种效率。
制种带动农民增收。与种植粮食相比,制种亩产高价格优,每年可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超1亿元。
种子质量合格率99%
育种制种需要良好的环境,濉溪发展种子产业,同样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质量一定要保证。这里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查合格率,多年稳定在99%以上。
假种子危害巨大。假种子可能会造成农户减产或绝收。农户发现种植的是假种子时,基本已经无法挽回损失,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种植时间。他们会对种子市场失去信心。如果一个地域大面积耕地绝收,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假种子泛滥,还会损害正规种子企业的声誉和利益。
濉溪严厉打击侵权套牌、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一商家销售小麦种子,标称是“永优麦8838”,实际是“淮麦33”,这两种小麦抗寒性和抗倒性都不一样,适宜种植地域也有区别,被判定为假种子;一经营户售卖标称“弘展898”玉米种子号,经检测与另一品种的玉米种子“极近似或相同”,相关部门判定为假种子。对这样的违法行为,执法部门没收了假种子、违法所得,同时罚款,并向公众公开,以案释法。
濉溪财政补贴良种繁育企业。从品种审定、农机补贴等方面支持种业发展,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种业公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等。包括前述永民种业和柳丰种业,这里有4家高新技术种业企业,还打造了集中连片的良种繁育基地,提升制繁种过程专业程度。
行业协会同样功不可没。濉溪县种子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在种子协会牵头协调下,当地种业企业联繁联销,不断做大种业蛋糕。
濉溪制种带动了当地粮食产业链,面粉、烫面、面皮和方便面成为热销产品,还带动了淮北粮食生产。截至2024年,淮北市已实现粮食“二十一连丰”,小麦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7年全省第一。
我们也要直面不足。与一些制种强县相比,濉溪育种的资金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创新基础薄弱,有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少、缺乏领军人才,这都是我们要陆续补上的短板。“种业振兴”已经连续数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鼓励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我们诚邀创新投资以及科研人员,助力濉溪,大家一块做强种子“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