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淮北,千年运河之畔的文旅活力正悄然涌动。淮北,这座曾以煤炭闻名的资源型城市,如今以“运河名城”的崭新姿态,借助年轻化表达与商业转化的思路,让传统文化IP焕发青春光彩。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活”起来?走进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通过活化利用运河遗址和废弃煤矿铁路线,打造出的一条兼具历史厚重与休闲趣味的特色游览线路,让静态的历史变得生动可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黄里杏花文化旅游节。漫步黄里村,具有国潮风格的哪吒主题文化墙,引得前去赏花游玩的年轻人争相打卡。这些案例充分证明:推动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关键在于找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找到与当代年轻人对话的方式。
当千年运河遇见青春脉动,文化活化与商业赋能缺一不可。在隋唐运河古镇非遗工坊里,传统技艺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变成了游客可以亲手体验的互动活动;大唐电厂1969文化街区,则在保留原大唐淮北电厂老厂遗存的基础上进行改建,融入工业展览馆、特色图书馆、商超等新设施,让工业遗存重焕活力。这些创新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让传统文化、工业遗存在当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存在方式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在创新发展中始终坚守文化传承的底线。柳孜运河遗址严格划分保护区和文化公园,濉溪古城保留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这种“活态保护”的理念值得肯定。正如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说:“创新不是要改变传统,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这提醒我们:文化创新必须守住传统的根脉。
当前,淮北各地都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临涣古镇、夔牛天街、龙脊天路、口子酒文化博览园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文旅融合要注重体验式消费场景打造,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创新发展必须尊重文化本真,避免过度商业化。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期待更多创新实践出现,让千年运河文化在青春脉动中焕发新的生机,为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