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全市新春“第一会”把科技创新作为2025年工作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就昭示着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淮北已在路上。
春潮涌动中,转型发展之路上坚定前行的淮北,早已敏锐捕捉到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把发展目光从地下转移到地上。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2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47家;主动对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418个、增长32.7%;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正式揭牌,实体化运行;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率71.9%、全省第1……翻开上一年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绩单,背后是我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势能的真实写照。
春潮涌动中,发展的步伐不曾停歇。
使劲往前赶——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我市要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最大增量”。
使劲往前赶——让“创新链”紧密衔接“产业链”,科技成果加快“落地开花”,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我市要持续构建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科创平台关键载体、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动实实在在的发展,实现数字技术、AI技术持续赋能传统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应用加速迭代,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使劲往前赶——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创新体系势在必行。我市要加速创新驱动与人才驱动的有机融合,招引吸纳更多产业领军人才、科技人才团队,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支持政策,做好人才服务保障,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春天孕育着生机和希望。春潮涌动中,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淮北已在路上,未来必将更加精彩!
徐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