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新修改的监督法进一步丰富财政经济工作监督的内容,健全监督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这为进一步做好人大财经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政治引领,念好“五字诀”,不断增强财经监督工作质效。
突出“准”字,强化经济工作监督。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坚持依照法定程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开展审查并监督其执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专题调研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情况,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提出强化数实融合、分类指导、保障服务等建议,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面不断拓宽,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率超过70%。贯彻落实“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改革决策,聚焦招商引资情况开展专项工作评议,从“构建招商新机制、强化政策真支持、围绕企业抓招引、探索招商新模式、打造投资好环境”等5个方面研究提出新形势下转变招商思路、提高招商质效的意见建议,督促政府在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中增设签约项目落地率、落地项目开工率、开工项目纳统率等质量评估指标,推动招商引资由“重签约”向“重落地”转变。
突出“优”字,强化营商环境监督。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探索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联动,共同推动企业信息变更、信用修复等20件“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结合《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议案》《关于打击恶意投诉,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建议》等议案建议督办,跟踪监督中小企业促进法“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建议落实情况,推动政府制定出台《淮北市入企检查备案制度》,规范入企检查行为。推动天然气第二门站建成投用,改变了我市天然气管道气源单一、气量不足的局面。
发挥专业代表作用,积极听取和反映代表在经济工作、预决算审查方面的意见建议,组织开展了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情况、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有力提升人大服务企业温度。
突出“效”字,强化预算审查监督。加强“事前”预算审查,连续三年参与市级预算事前绩效评估,推动36个部门46个项目支出安排更加优化细化。组织财经委委员、第三方专家开展市本级及部门预算初审,形成初审报告并将审查结果作为预算安排重要参考依据,有力推动部门预算编制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事中”过程监督,认真做好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情况的调研和审查工作,在听取市本级预算有关情况汇报的同时,要求两个市属开发园区单独汇报其预算执行和调整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园区预算的审查监督力度,推动园区预算执行更加规范、科学、高效。加强“事后”结果监督,抓好决算审查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监督,参与审计整改联合检查,建立审计整改报告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三清单”报告制,连续5年选取部分部门单独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取得了积极成效。
突出“实”字,强化国资管理监督。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地方人大对国有资产监督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关于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有关要求,在全链条监督上持续发力,连续7年对上一年专项报告的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要求政府部门按时提交办理情况报告,做到审议意见条条有回应,条条见成效,切实推动意见落地落实,有效实现国有资产闭环监督。在报告内容、指标体系、工作方式上积极探索创新,2024年,支持审计部门加大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力度,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审计与上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同步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报告,在此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规模、结构、使用、效益等方面深入开展监督,提出“完善主责主业管理,严格落实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深化合规管理意识”等审议意见,有力推动全市国有资产统筹配置和提质增效。
突出“严”字,强化政府债务监督。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部署要求和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的有关文件精神,首次专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分产业、分体量选择高铁建设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听取市财政局有关情况汇报,并与市发改委等7家部门单位、各县区政府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我市各级政府债务情况,准确把握债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慎提出“科学安排项目、严格政府债务管理,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完成化债任务,加强监督管理、切实防范债务风险”等意见建议交市政府研究处理。同时,建立健全我市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市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债务的常态化监督。
通讯员黄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