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总工会以建设现代化“五型工会”为抓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深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工会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呈现新气象。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工会年度综合考评第二,全省经审工作规范化考核实现六连冠,6次在全总、省总会议上作交流发言,3项工作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25项入选省创新案例,在创先争优中展示了形象,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北篇章中展现了工会担当。
强化思政工作,引导职工跟党走
“宣”出特色、“讲”至深处、“声”入人心,市总工会强化政治引领,凝聚职工奋进力量。

精心打造“工”字系列思政套餐,持续推进“中国梦·劳动美·淮北篇章”主题教育。深入开展“职工大学习”活动,组织党的创新理论送教活动19场,征集推介优秀职工思政案例29个。充分发挥工会融媒体中心作用,围绕职工岗位建功、维权服务等制作发布宣传视频130余部,浏览量900余万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组建百名劳模工匠宣讲团,走进一线宣讲620余场。

传播先进文化。广泛组织“好网民”活动,征集歌曲、微视频等作品1600余件,《守望康宁》等28件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依托新时代职工文明实践阵地,开展职工夜校等活动1300余场。与网信、文旅体等部门联办职工抖音短视频大赛,用镜头展示淮北的美丽与发展,浏览量达3700万次。
服务转型发展,组织职工建新功创新业。发挥劳模工匠引领示范作用,联合科技部门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支持78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师带徒”共创技术革新成果,新培育省级以上工作室6家。广泛开展“五小”创新活动,组织十大“揭榜挂帅”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征集成果374项,63项合理化建议获省级表彰,总数居全省第二。

持续挖掘打造“工”字系列职工文化特色品牌等活动,精心组织职工书画摄影展、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参与职工群众10万多人(次),凝聚了服务大局、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聚焦职工所盼,当好职工“娘家人”
把职工的“心上事”当作“上心事”。
职工维权有困难,市总工会大力推进劳动纠纷多元化解,让职工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帮得上忙。开展集体协商“春季要约”行动,推动签订集体劳动合同247份,涉及职工14.2万人,覆盖货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四大新业态群体。
大力实施“一函两书”专项行动,建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641家,市、县区同步建立“工会+法院”“工会+检察院”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协作机制,参与调解劳动争议案件46起。认真履行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工作职责,圆满处置职工群众来信来访95件次、网上舆情事件9起。

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打造“四季送”帮扶品牌。2024年,“春送岗位”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40场,帮助5105人稳定就业,“夏送清凉”13万人,“金秋助学”121名,“冬送温暖”442户次。
提升职工生活品质。开展“幸福企业”标准化建设,打造20家“皖美职工食堂”。举办招商引资企业员工、引进人才等专场婚恋交友活动37场,组织6000余名职工参加疗休养。联合卫健部门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举办智慧工会“五个一”活动182场,覆盖职工30.5万人次。实施工会会员大病医疗普惠慰问,2700余人受惠。搭建“工惠购”平台,累计实现销售金额2566万元。

职工学技成才有需求,精心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建设工匠学院,让职工学有名师、干有榜样。仅2024年,聚焦项目建设、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组织8大类市级示范性竞赛,带动基层开展竞赛500余场,涉及工种280余个,覆盖职工35万人,641名选手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晋升。依托职业院校、有关企业等建设工匠学院7所,培训技工3300余人次。淮矿工匠学院入选“全国工匠学院示范点”,王忠才成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扣红卫当选长三角大工匠。我市在省产改年度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一。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渴望“家”的温暖,市总工会多方协调、争取支持,工会驿站建设还纳入市民生实事项目,新建改造驿站713家,其中24小时智能化驿站107家、全国最美驿站14家。继浙江杭州之后,全省第2家异地工会驿站落户福建泉州。一座座“工会驿站”“司机之家”,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温馨港湾……

一项项有力举措、一件件暖心实事背后,是市总工会用心用情用力当好职工群众知心人、贴心人和“娘家人”的坚定承诺,也彰显着全市各级工会做强做优“工”字品牌、在新时代担当作为的坚定决心。
加强自身建设,强基固本增活力
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加强市总工会党组班子政治建设措施,推动党建工作走深走实,获评“全市优秀党建案例”,年度党建考核实现零失分。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经审监督联动,持续开展联审联查,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加大建会入会力度。坚持“党建带工建”,加强“小三级”工会建设,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组建工作,百人以上非公企业建会率超96%。深化“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模式,持续推进“三新”组织建会工作,实施交通行业新业态劳动者入会和服务专项行动,濉溪家政行业、相山电商行业以及滴滴、UU跑腿等互联网企业成功建会,新业态劳动者整体入会率超90%。相关做法在全国总工会会议上交流发言,《工人日报》专题报道。
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持续深化工会干部本领锤炼工程,规范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累计培训1400余人次。优化市总工会委员履职办法,建立委员述职制度。实施工会经费项目化管理,拨付基层项目资金820万元。落实非公企业兼职工会干部补贴,组织市、县区机关工会干部赴基层蹲点和“当一周工人”活动,大力推行工会结对共建,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减负增效。

“一年来,全市各级工会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大局、坚持依靠职工、坚持注重基层,坚持改革创新。这四个‘坚持’充分体现了工会的职能定位,展现了工会的自身价值,筑牢了工会事业发展的根基,增强了工会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妍梅表示。
2025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工会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市总工会将全力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权益,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北篇章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和工会桥梁纽带作用。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