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刀刃向内的作风变革,正在催生出淮北大地基层治理的新气象。
2024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改革创新破题、以制度建设固本,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新成效,让广大干部轻装上阵共谋发展、心无旁骛大抓落实。
“文风会风转变了,督检考向重实绩转变,基层‘包袱’轻了,我们有了更多精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让我们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时间奔一线、办实事、解难题。”……在不久前的一次减负调研中,多名基层干部由衷地感叹。
随着各项减负举措落地生根,基层的新气象让人欣喜——违规的标牌摘了,台账资料精简了,文山会海“瘦身”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成效,正一步步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北实践的磅礴力量。
政治引领
推动为基层减负向治本深化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治病治根才能药到病除。形式主义,表现在行动上,根子在思想上。只有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在行动中抓实抓牢。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决策部署,市委常委会建立常态化学习研究机制,持续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和党中央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听取全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
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既挂帅又出征,多次就减负工作提出要求,亲自领题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深入基层一线部署开展相关专项整治。市委办公室牵头建立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出台年度《任务清单》,发放《〈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重点事项》提示单,翻印《若干规定》释义读本,加大减负政策的学习贯彻力度,确保“关键少数”对政策理解不走偏、贯彻执行不走样。
我市还将执行《若干规定》情况纳入市委综合考核重要事项,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责任链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集中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确保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增收、帮农助农等工作上来。
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社区是远近闻名的“水果村”,2024年8月,由村“两委”“新农人”等组成的电商团队正式成立。社区党总支委员赵知义告诉记者,她现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了,仅其个人就开展直播60余场,团队助农带货200余万元,目前正结合当下新趋势,开展“电商+AI”培训,准备在4月苹果花开时进行直播,为丰产顺销“造势”。
精准施策
以系统治理清除沉疴积弊
找准裉节靶向施治、深化治本赋能基层、久久为功聚力提气。
我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查、追着问题改,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项整治组合拳——
精文简会划定硬杠杠。开展制发文件与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对照评估事项清单逐一审查,及时删除有关创建示范等可能加重基层负担的内容要求。严格实行文会计划管理、总量管控、动态监测,全年市级层面纳入统计范围的文件、会议均按计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瘦身健体”。注重合并同类事项,建立健全重点工作任务督办清单管理制度,全年市级督查检查考核计划事项减幅45.7%。精简优化基层考核指标,健全有利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考核评价体系,市对县(区)、县(区)对镇(街道)考核指标大幅度减少。同时,开展创建示范和评比表彰清理优化,撤销创建示范项目13个。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开展政务应用程序、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摸底排查,建立工作台账,及时清理整合,全市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工作群组减少均在50%以上。
清理规范村级组织挂牌。针对“基层挂牌多”等问题,明确除《淮北市村(社区)办公场所挂牌目录》中规定的“4+2+9”挂牌外,未经审核备案不新增挂牌,累计清理各类机制牌子1840块。
厘清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才能真正把基层从“千条线”中解放出来,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为群众办实事。
“亲子关系证明、婚姻关系证明、无工作证明……群众上门开具各种关系证明,我们还要再帮忙对接相关部门。”提起以前群众来社区开证明的场景,相山区南黎街道锦华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腾飞说。
自为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持续规范简化社区办事程序,健全社区自治、协助、负面事项清单,清理规范机构牌子、上墙制度、证明事项,社区承担事项大幅度减少。
“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充分调研走访、积极落实惠民政策,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张腾飞说,近年来,社区开展流动办公,下沉服务,并重点聚焦“一老一小一新”,推动全龄友好空间开展,联合养老、培训机构等“社区合伙人”,打造社区康养中心,开设助老餐厅,开办“桑榆”老年大学,聚力构建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矩阵。
治理强基
构建减负增效长效机制
如何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把“千条线”拧成“一股绳”,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办实事、解民忧,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减负“必答题”。
既要做好“减法”破除桎梏,更要做好“加法”强化赋能。一年来,我市坚持减负与赋能并重,通过理顺基层权责配置、推动工作力量下沉、规范村级工作事项等手段深入推进治理强基,努力做到常态长效、标本兼治,让广大基层干部实现“轻装上阵抓实效”。
探索推进“四减四增”工程,扎实推进“一岗通办”,迭代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推动社区工作者从办公桌上解放出来。在全省率先制定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十六条”,建立观察、会商、调研、提示、对接“5项工作机制”,系统化、制度化巩固拓展为基层减负赋能成果。
持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通过公开招录等方式持续优选。同时,严控借调工作人员,多次开展机关单位抽(借)调人员集中清理规范工作。深化“淮美雁阵”工程,持续推进“名村挂职”、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探索开展“乡编村用”,切实推进基层队伍人心稳、干劲足。
创新智慧应用场景,打造“相山e治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资源一站整合、民生事项一网统筹、多元力量一体联动。
与此同时,优化对基层的考核体系,以考准考精考实为出发点,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为其松绑减负。统筹职级职数落实“优者奖”要求,对在招商引资、信访等工作中实绩突出的干部予以晋升职级。“容错纠错”“及时奖励”等各类激励办法,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让基层干事创业生态持续向好,干部干事创业劲头更足、作风更实。
“最大的变化,就是感觉到减负的弦绷得更紧了,手机变得更‘轻’了……”濉溪县刘桥镇杨庄村党总支书记李飞反映,“更重要的是,减少了非必要的开会、办文、打卡、迎检等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去谋划工作。”这些天,李飞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开展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自学活动,结合自身业务工作与本地资源禀赋,找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过去一年,大家“轻装上阵”,乡村发展越来越好。2024年,杨庄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居全市村级第一,在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暨省级中心村验收中得分皖北地区排名靠前。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也不是一日之功。聚焦问题,从实际出发、从基层的需求出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减,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整治形式主义,真正为基层减负增效、让干部轻装奋进,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淮北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