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百米长的山村小巷成为网红打卡点,杜集区梧桐村三米巷—— 巷短情长

2025-03-14 09:12    淮北新闻网

“三米巷,巷不长,干群一心情谊长;三米巷,巷不宽,你谦我让天地宽……”3月12日上午,几位来自江苏徐州的车友沿着“皖北川藏线”北端,来到了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三米巷,一边拍照打卡,一边听着村民们新编的歌谣。

从一条长不足百米、宽仅一米的山村小巷,到七户村民主动让出自己的宅基地用于拓宽道路,建成和美三米巷。巷短情长,每一米都凝结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梧桐村相传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的发生地,这个位置偏远的小山村多年来发展迟缓,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三米巷的建设对于梧桐村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彻底让村民的心和村“两委”干部的心连在了一起,真正成了知音。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8年。刚刚上任的梧桐村党总支书记孙乔将目光聚焦在梧桐村部西边的一条巷道上。这是一条连接着进村道路与梧北自然村的巷道,是许多村民的必经之路,最宽处仅有一米,被村民戏称为“一米巷”。此前,梧桐村多届村“两委”都有意对巷道进行拓宽,但因要征用多户村民的宅基地,始终没能达成一致,最后都不了了之。梧桐村梧南党支部党员武书敏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巷子不长,涉及村民多,这家同意那家不愿意,起初同意后来又不同意,反反复复多少年都没搞通,太难办了!”

“这条‘一米巷’群众都反映不好走,借助这次人居环境整治,我们想想办法把这条巷道拓宽一下……”在梧桐村“两委”会议上,孙乔率先提出了这个问题。面对这个建议,“两委”成员纷纷皱起眉头,默不吭声,离村部仅10余米的一米巷是大家心里多年未解的“大疙瘩”:几十年都没有解决好的事情,新“两委”一上任就解决?

“想让群众信服,必须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只要最终结果让群众受益,群众一定会理解、支持!”孙乔坚定地说。邀请老党员、退休老教师等“五老”人员和村“两委”干部组织工作组,大家逐户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乱了原本的工作节奏。当年8月,受台风影响淮北连降暴雨,三面环山、地势低洼的梧桐村被泡在水中,情况十分危急。村“两委”迅速组织党员成立先锋队,大家蹚着齐腰深的水,挨家挨户组织群众转移。遇到老人、小孩等行动不便的村民,队员们就把他们连夜背出来转移。经过一天一夜不间断的工作,全村1000多户村民全部妥善安置。接连几日,村“两委”成员在大雨和深水中没日没夜忙着在排水、清淤、消毒……随着大水退去,村民们开始重新审视新一届村“两委”,阻隔在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那堵“墙”有了些许松动。不少村民纷纷主动加入村中排水消毒工作。村民们态度的变化,让村“两委”干部深受鼓舞,大家决定趁热打铁,加快推动一米巷拓宽工作。

“俺家出门都是往南去又不往北去,凭啥俺要让路?”“别人不让俺家让,人不说俺想出风头嘛?”这一次,村民对待工作组的态度好了一些,但支持的声音仍是微乎其微。拓宽一米巷是多数村民的期盼,涉及小巷拓宽用地的村民不支持,一方面考虑补偿问题,更重要的是群众担心村里没有为他们办实事坚持到底的决心和魄力。村“两委”决定加大了入户走访的频率,同时利用申请的资金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组织党员义务劳动,让村中多年来脏乱不堪的臭水沟变为水清岸绿的清水河。滴水石穿、绳锯木断。村“两委”为村民所做的点点滴滴终于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涌入村民的心田。

你让我路更宽,我让你心更宽。有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一米巷拓宽工程很快完工,一米巷成了三米巷。伴随着巷道的拓宽,村民们通过巷子外出或骑着三轮车到山地耕种变得方便起来,干群之间、邻里之间关系也慢慢有了改善。

2021年,一支淮北市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入驻梧桐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晓光带着工作队员穿过三米巷,到村民家中察民情。坐在三米巷,与群众面对面听民声。

村民祖祖辈辈守着这片大山,村“两委”怎么才能带着大家将它变成金山银山?陈晓光与孙乔这两位书记想到了一处:梧桐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农文旅融合发展就是一条具有梧桐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抓党建,凝聚向心力,村“两委”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来到三米巷。“祖百民,梧南六组村民,为人忠厚老实,在修建三米巷中让出宅基地0.2亩。祖浩军,敢闯敢拼,热心助人,为家乡发展经济、提高收入作贡献,在修建三米巷中让出宅基地0.2亩。祖百芬,敦厚善良,孝顺,几十年如一日地独自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在修建三米巷中让出宅基地0.2亩……”修整一新的三米巷两侧墙上,贴上一幅幅为了三米巷和村里建设作出贡献村民的精美宣传图片。坐在三米巷的紫藤架下,村“两委”干部与村民们深入交流,聚民智解民忧,一起为乡村振兴献策。干群学习先进、对标先进,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变绿水青山“颜值”为金山银山“价值”,驻村工作队协助村党总支牵头成立淮北市梧桐谷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三米巷精神培育出文明的乡风,村民们为和美乡村建设主动让出自家宅基地、山地荒地共35亩,尤其是梧桐谷旅游开发过程中,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积极奉献,无偿砍伐各类杂树2000余棵,用于“皖北川藏线”梧桐段建设,节省建设费用600余万元,真正做到了党群干群心连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让生活有盼头、有奔头、有甜头,关键就在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合作社成立以来,吸纳社员160余户,整合荒山荒地200余亩,打造“多彩梯田”生态种植项目,种植山楂、榛子、白术、菊花等作物,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经营收入可达20万元。同时,村里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小满园及石头民宿等文旅项目顺利落地。梧桐村集体经济收入和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2万元,2024年达240万元。

梧桐村集体经济上来了,老百姓日子更好过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更多的人看到乡村希望、看好乡村未来。坐在三米巷,大家一起谋划建设更美好的生活:投入140余万元建成体育公园,争取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完成道路硬化9公里,广场改造6500平方米,建设公厕9座。申请乡村振兴专项债2200余万元打造梧桐谷环山旅游道路7公里……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梧桐村推行乡村振兴积分兑换制,开展“最美梧桐人”评选活动,加大激励力度。修订村规民约,与时俱进增添新内容、倡导新风尚。2023年12月,由专家和村里乡贤共同编纂的《梧桐村志》正式刊发,全书28.3万余字,416页,记载着梧桐村的人文历史、风情民俗和发展变迁等,也成为梧桐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梧桐村也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徽省“115”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文明村等称号,梧桐村成为淮北市及周边地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记者  刘永忠  冯冬梅

通讯员  王倩雯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