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红淮集市”活动在全市多地火热开展。活动通过党建引领,聚焦群众多元化需求,积极对接盘活多方资源,促进资源整合、互联互动、共建共享,推动多方力量汇入,让小集市带来城市烟火气,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绘就居民群众幸福生活“新图景”。
“赶集”式服务
零距离解民需
2025年,我市创新实施“红淮集市”项目,聚焦群众需求,优选服务内容,精挑服务组织,以“组织搭台、党员摆摊、群众赶集”的形式,把“邻里集市”搬到群众“家门口”,常态化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我是网约车司机,天天开车,腰椎、颈椎不太好,今天医生帮我做了免费理疗,还教了保健操!”淮北市首届“红淮集市”现场,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对活动赞不绝口。
“红淮集市春启烈山”暨好物助力年货节活动上,摊位琳琅满目,本地农特产品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选购。摊主李大姐笑着说:“集市帮我们打开了销路,一个多小时就卖出近2000元,豆油和大豆素食品都很受欢迎!”
“红淮集市”创新服务形式,联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包联单位、在职党员及公益组织等力量,开设了政策解答、流动办公、暖“新”关“淮”等九大特色摊位。其中,“流动办公”摊位可现场办理社保认证、居住证明等20余项业务;“暖‘新’关‘淮’”专区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等定制化服务。活动精心设置摊点,依托村(社区)活动场所、农贸市场、广场等地开设“集市”,制定常态化“开市”计划表,广泛宣传开市时间、地点、服务事项等,营造了“红淮集市”就在身边的火热氛围。
区域特色鲜明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群众需要什么,集市上就有什么。活动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全市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群众视角”,推出主题鲜明的“红淮集市”。濉溪县将集市与“暖心年货节”结合,设置助农专区,帮助农户销售土特产;相山区作为主城区,聚焦新就业群体,建设“友好场景”,为快递员、外卖骑手提供歇脚充电、健康检测等服务;杜集区推出“技能培训进集市”活动,贴心为新就业群体开展技能培训;烈山区则通过“工坊好物”展销,推动本地工坊产品走向市场。
各镇(街道)更是以活动为抓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濉溪县刘桥镇“红淮集市·‘刘’下美好”现场,举办招聘会,助力返乡农民家门口就业,并在聚服务、暖民心过程中,进一步弘扬传承“小推车”红色文化;烈山区任楼街道“红淮集市情暖任楼”人情味十足,“红娘”帮办摊位前,指导大家好好“谈”爱,用心“和”家,倡树健康婚恋观;杜集区石台镇“红淮集市·暖春惠民”活动,居民们畅所欲言,村民胡大姐许下对集市的新期待,“希望能在家门口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丰富我们的生活。”……
以“小集市”切口
撬动基层“大治理”
是便民平台,更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载体。为确保活动成效,我市建立“闭环管理”机制。社区党组织对现场收集的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镇(街道)对问题进行分层分类梳理,建立任务清单。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清单限时办理,镇(街道)党(工)委则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确保问题得到解决,接受社会监督。
与此同时,在实事共办、难题共解、责任共担中实现党群干群的“双向奔赴”,“红色星火”点亮了基层“烟火”。活动开启以来,“红淮集市”已“圈粉”不少,家住相山区任圩街道古镇社区的张大姐是其中之一。“社区小陈知道我颈椎不好,头一次开市就邀我去试试专业的中医推拿,效果果然不错。”张大姐说,此后,她便拿着在现场领取的“红淮集市”全年活动时间表,依次在周边赴约赶集,“不仅有养生健康,还能学到不少东西,这个集市真实惠!”
截至目前,“红淮集市”已开展活动近50场,累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03条,解决民生问题274件。同时,结合重要节日等关键节点,发放文旅消费券3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金额突破25万元。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红淮集市’用‘小摊位’托起‘大民生’。通过常态化‘赶集’,让政策听得懂、服务看得见、实惠摸得着。”
下一步,市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深化“红淮集市”品牌建设,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标,多方链接社会资源,引入电商等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农产品销售,让“红淮集市”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持续提升活动实用性、便民性,进一步激发其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记者 于晓 通讯员 尤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