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市国资委、淮北金融监管分局联合人民银行淮北市分行等相关部门合力推动,由原淮北农商银行吸收合并濉溪农商银行,组建而成的全市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淮北农商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这也意味着安徽地市统一法人农商行改革“第一单”顺利落地。
据了解,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是一级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全功能银行牌照,在所在地区能够独立、灵活开展金融业务。统一法人农商银行能对政策、环境变化等快速作出调整,深耕所在地区金融业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合并后的淮北农商银行资产规模512.24亿元,增幅6.48%;存款规模448.47亿元,增幅8.53%;贷款规模371.5亿元,增幅16.19%,存贷款市场份额跃居全市第1位、在安徽农信系统82家农商行中居第6位。
百余万农金卡客户,在“无感知”的情况下顺利整合;与市医保局、皖北煤电、淮北师范大学等开展了业务协作;作为皖北地区银行第一梯队,农行安徽分行、平安养老险安徽分公司、招商银行合肥分行等同业机构,纷纷寻求合作共赢……
开业两个多月来,新的淮北农商银行正以奔跑“加速度”,完美展现了金融服务的安全度、智慧度、广度以及温度,释放出“1+1>2”的改革综合效应。
最先感知到这股改革“春风”暖意的,是市场主体。连日来,位于濉溪经济开发区的“淮海中瑞农产品物流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计划将于下半年完工。这个集农贸、仓储、物流、电商等于一体的智能平台,建成后可达百万吨交易量、百亿元交易额的“双百”交易规模,实现城市功能配套完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保障建设顺利推进,春节后,安徽省中瑞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谭秀荣向淮北农商银行申请5000万元贷款项目。2月20日,淮北农商银行濉溪支行工作人员已完成调研回访,预计近期发放贷款。“安徽中瑞在农商银行支持下,一路发展壮大。如今两行合并,对我们企业的支持力度更大了,授信额度及贷款获得性、便利性也提高了,增加了我们的发展信心!”谭秀荣说。
当天,前去回访的淮北农商银行濉溪支行行长张思源告诉记者,对于基层支行和网点来说,合并后精简了同质化的金融产品和项目,让更多的人力和资源能够下沉到企业和基层,更好地打通金融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而合并后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普通员工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勠力同心实现自身价值。
这一场由市场主体、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多向奔赴”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国资委主任王海燕介绍,为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增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2023年9月,我市率先破题,在全省首个启动组建市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改革工作,自上而下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革推力。
初期,通过全面排查“摸家底”、分类施策“厘旧账”,捋清了改革的思路。用时16天完成2家农商行超400亿元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等工作。针对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历史遗留问题,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为两家银行办理难办证项目17处,明晰了产权关系。强化审计问题整改,确保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过程中,以吸收重组“聚合力”,协同推进“促规范”,让改革部署落地见效。按照“总行—县(区)支行—营业网点”组织架构,根据当地经济结构特点和业务发展需要,对网点地理位置、客流量、服务资源、运营成本等重新评估。在省联社、省市两级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实施农商银行合并信息系统改造。探索“国资+地方金融”合作新模式,按照市场化原则,优化股东股权结构,引入市产投集团等3家国有企业为增资募股对象。同时,健全管理体系,组织修订完善各项章程制度。实行集约运营,建立大数据排查模型,强化风险防控。
“改革自始至终,我们注重强化央地协同,有效化解了两家农商银行的历史包袱,提升国有股占比达30%以上。”淮北金融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勇表示,作为监管部门,将督促农商银行继续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
改革后,淮北农商银行共有营业网点86个,其中县域42个。整体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支农支小定位更加牢固。
“淮北农商银行是淮北人自己的银行,资产规模最大、网点最多、员工最多,服务覆盖面最广,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淮北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荣海对于未来发展信心十足,“淮北农商银行将以改革为契机,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抓手,持续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服务‘三农’和新市民,持续服务淮北地方经济,为淮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农商银行力量。”
记者于晓
通讯员郑言实习生梁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