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科技创新暨推进招商引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使劲往前赶,奋力开新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支撑。市科技局将按照大会的安排部署,围绕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营造高水平创新生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最大增量’。”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局长王蕾2月6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王蕾介绍,过去一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7.3亿元,其中规上企业占比90.3%。全市财政科技投入5.43亿元,同比增长15.99%。兑付首批科技创新券奖补资金161.8万元,获省级配套资金全省第1位,资金投入逐步加大。全省科技创新季度工作评议排名位次从第15位前移至第9位。全市科技创新指数全省排名较2023年度上升1位,位次指标持续攀升。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5个百分点,居全省前列,高新产业稳步增长。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挂牌成立并实体化运营,招收博士17人、硕士46人,合作高校12家、企业12家。淮北翌光科技等12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47家,同比增长34.3%。新建企业孵化器3家,落地服务机构3个,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获省科学技术奖9项,立项数量全省第3位。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6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14亿元,同比增长17%,成果运用持续深化。
王蕾说,2025年,市科技局将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创新,持续打造发展新引擎。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29亿元以上,研发强度2.05%以上;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以上,其中产业创新类项目来自企业技术需求数不低于80%。为此,市科技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成立市委科技委,深化对全市科技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机制,用好科技贷款、科技创新券、企业创新积分制等创新政策工具,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模式。健全科技招商机制,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导入作用。加大科技财政投入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和科研经费加计扣除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出台《淮北市科技创新进步条例》,增强科技创新工作法治保障。
二是建设科创平台关键载体。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提升行动,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争创省级创新平台3家以上,认定市级创新平台20家。支持淮海实业联合中南大学争创安徽省矸石基生态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淮矿集团绿色化工研究院、濉溪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高效运行,打造集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型高端平台。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和实力民企带动作用,广泛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推进企业核心技术攻关,以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健全“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协同机制,科学谋划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坚计划项目。加快“人工智能+矿山大模型场景”项目开发,助力稳住煤炭产业基本盘。
四是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发挥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的专业优势,招引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个以上。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深化与中科大、上海交大、中国矿大、淮北师范大学战略合作,推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面对面”“点对点”。全年引进科技服务机构6个,建设孵化载体8个。深入开展“双创汇”“企业高校行”活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50亿元。
“我们将围绕新春第一会精神,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加大科技资源招引力度,切实把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落实到位,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北篇章贡献更多科技力量。”王蕾表示。
记者 俞晓萌 通讯员 李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