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三位一体”工程,以制造业产才融合为主线,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进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互融,为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强化顶层设计,做好“三个保障”。坚持党管人才,做好组织保障。市工信部门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和人才工作,对内增设人才办,负责牵头抓总、目标设定和统筹协调工作,全年细化分解任务14项,压实压实责任,逐项推进落实;对外组建3个产业链党委,覆盖93家企业党组织,通过“党建+产业链+人才链”,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加入主导产业。全年组织召开产业培育、校企合作、联建共建等活动30余次,协调解决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110多个。立足重点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分行业选取100家重点企业,对企业产值、投资、用能、用工等情况实施跟踪监测,年初摸排64家企业1128个用工需求,推送人社部门参与高校招聘。编印《规上工业企业产需信息汇编》,动态开展供产需对接活动,推动企业以新供给拓展新需求,全年举办供需对接活动22场。组织70余户重点企业开展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调研,装备制造、新材料等4个产业9个专业被列入省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报告发布。立足企业需求,做好用工保障。成立市企业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渠道,畅通企业信息获取,常态化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排和发布工作,帮助102家次企业发布412个岗位需求,不定期开展政校企合作交流。
整合专业资源,搭建“三大平台”。推动“攀亲结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利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龙太电气等5家企业联合淮师大等高校在全省攻关任务中成功“揭榜”。成功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暨安徽“双创汇”走进淮北师范大学活动,现场签约10个校企合作项目、金额445万元。启动“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对接活动,现场发布淮北师范大学66个科研项目和34家企业的技术需求。激活创新主体,创建人才发展平台。围绕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载体创建,推行“人才+平台+项目”模式,不断以平台集聚人才。去年以来新认定合众机械等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65家;新认定国晟新能源等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75家;新认定瑞柏新材料工业设计中心,累计22家。发挥社会力量,构建人才交流平台。成立高端装备制造协会,促成淮北理工学院与5家装备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协议,引进2名博士参与企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指导企业申请国家专利12件。举办铝基新能源材料高峰论坛,瞄准人才、技术和项目需求,组织新能源产业领域专家学者、行业高端人才等350余人进行双向沟通交流,推动产才供需精准匹配,13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约45亿元。举办新能源汽车下乡启动仪式,邀请奇瑞、江淮等企业高管来淮交流。
聚焦拴心留人,实施“三项工程”。实施企业人才培育工程。紧盯企业迫切需要和实际需求,通过“专家授课+企业经验分享+参观行业标杆”方式,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去年举办“淮商大讲堂”系列实操培训5期,“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企业管理经验分享系列培训3期,组织新生代企业家赴合肥3家标杆企业考察学习;开设数字化改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专题培训,2024年累计举办各类培训29场、培训企业人才超2000人次。实施产业链集聚工程。围绕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人才链向产业链集聚。培育濉溪县铝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安徽皖北铝基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安徽铝基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开展集群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上海财经、南京理工等大学签订政产学研战略合作,成立省内唯一一家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汇聚企业研发人员1085人,占集群从业人数的12%。实施精准服务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深入一线收集企业需求,为企业送要素、送保障、送服务、送政策,截至目前,收集问题417个,均已办结。落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并建立常态化长效工作机制,先后召开8次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梳理意见建议151个,已办结142个。加大惠企政策落实力度,2024年争取落实中央和省级政策资金8045.46万元,兑现市级支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政策项目11个、资金7146.4万元。
记者邹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