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淳美之花绽放相城——淮北市抓好“大总”关键群体撬动移风易俗大变化

2024-12-27 09:28    淮北新闻网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大总”这一类关键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放下思想包袱,助力共建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和美村居。结合淮北实际、适于复制推广的一条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发展之路,在探索总结中愈发清晰明确。

“大总”,皖北乡村办理婚丧嫁娶等传统习俗中的一个岗位称呼,即代事主出面“操办事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威信,可谓乡风习俗的主导力量。

我市有针对性地对“大总”开展培养,通过他们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融会贯通到百姓日常生活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市添砖加瓦。同时强化政策推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农村红白喜事指导标准》《移风易俗“十提倡十严禁”》等文件,建立健全落实机制,成立濉溪县大总协会等,构建整体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共倡移风易俗、共话文明新风。

值得一提的是,淮北强化立法带动,将移风易俗纳入《淮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弘扬文明新风、治理陈规陋习的具体条款,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刚性约束和法治保障;注重群众自治,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用好红白理事会及奖惩制度,正向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前期移风易俗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在全市得到了传播推广——

濉溪县开展“大总”移风易俗业务培训,组织专(兼)职人员237人集中学习,打造了一支“大总”队伍。在他们的宣传教育和监督引导下,全县超过1000个家庭取消了大操大办计划,红白事每场节约支出2万至3万元,广大群众逐步从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

相山区综合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等,开展移风易俗活动36场,组织“大总”志愿者和网格员入户走访、发放倡议书1.5万余份,积极宣传农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敬亲等方面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和事教育引导群众。

杜集区指导“大总”带头践行“一约四会”、村(居)民规约内容,设置公共婚丧宴席场所,并依托场地开展移风易俗宣讲等活动,引导群众抵制铺张浪费、薄养厚葬、人情攀比、不养老不敬老等不良风气,共建社会新风尚。

烈山区多平台、多渠道宣传移风易俗和“大总”先进事迹,通过“大总”引领身边人周边事,营造人人向善、家家文明的良好氛围。近两年,全区评选文明户、文明家庭200余户,推选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60余人,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用新理念分析新形势,在“大总”头雁效应下,我市继而探索实施“婚事新办、婚礼帮办、婚宴减办”婚俗改革——

在婚事新办上,调整婚姻登记中心布局,增设婚俗文化长廊、文明婚俗倡议签名台等功能区,开设“婚姻家庭微课堂”,聘请好人模范、金婚夫妇及“五好家庭”成员担任婚姻登记特邀颁证师。

在婚礼帮办上,由各村红白理事会商定本村彩礼合理区间,充分利用村内公共服务场所为村民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大总”或村干部客串司仪,倡导文明、简约、环保的婚庆仪式。

在婚宴减办上,由“大总”在操办过程中提醒监督,根据实际就餐人数控制桌数,并探索点餐制。百善镇黄新庄村明确规定,在村“十五号礼堂”(“十五”寓意亲朋好友团圆幸福)举办婚礼,宴请桌数低于15桌。刘桥镇陈集村推行“礼金返还制”,即事主将部分礼金折现为食用油和大米,返还给不参加宴席的亲友,既体面又节俭。

今年以来,彩礼降低3万至5万元、婚礼花费降低1万至3万元,婚事新办数量提升65%、群众满意度提升80%,婚俗改革实现“两降两提升”!

然而,淮北的移风易俗并未止步于此。我市认真总结,积极推动“大总”活动在原有的引导婚丧嫁娶风俗的基础上拓展升级,将“大总”的内涵拓展到乡风建设、纠纷调解、公益志愿、婚姻说合、美德传承等六大领域,举办2024年淮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暨“大总来了”移风易俗经验交流活动,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先进工作事迹,弘扬新风正气。

广袤的淮北大地上,“好人好事有人夸、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生动局面已然形成,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王东仁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