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风采录】履职为民情洒沃土——记市十七届人大代表、市农业科技教育中心主任丁玲

2024-12-19 08:59    淮北新闻网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市人大代表、市农业科技教育中心主任丁玲履职三载的心声与信条。三年来,她以行动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着为民履职的精彩篇章。

学思践悟,赋能履职新高度

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负重托、忠实履职,是丁玲始终思考的问题。她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和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找准人大代表的政治定位,紧密结合自身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岗位职责,养成了勤思、多看、常问的好习惯,拓宽了视野、深化了认识,只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丁玲深知,思想过硬是人大代表的立身之本。她深入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用勤学善思铸就忠诚之魂。同时,她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立足岗位需求,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此外,她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积极参加代表履职培训,不断提升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深耕田野,书写履职新篇章

农业生产,乃国家之基、民生之本。在丁玲的心中,土地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更是农民致富的源泉。她深知,要真正为农民发声,就必须深入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困难和需求。因此,她时常走进乡村,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为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积累第一手资料。

面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丁玲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机遇。她重点关注农业农村政策体系、国家粮食安全、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刻认识到思路谋划与技术运用的重要性。为了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她提出的《淮北市打造“田间学校”培育高素质农民》特色做法,更是入选了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典型案例。

在丁玲的带领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三年间,全市推广农业主推技术57项,建设试验示范基地44个,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795人次,农技人员入户率和服务农户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

情系民生,展现履职新作为

基层,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所在,也是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意愿、维护群众权益的前沿阵地。作为市人大代表,丁玲始终将民众福祉放在首位。她深入镇村、企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无论大小事务都认真记录、耐心聆听,确保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听见,每一项诉求都能得到重视。

12月4日,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了丁玲提出并主笔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议案》办理情况。会议强调,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补短板、强弱项,用好“红黑榜”制度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并落实好社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三方协调”机制,共同解决好物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这对丁玲来说,无疑是对她履职行权的极大肯定和鼓励鞭策。

自2022年以来,丁玲先后提交了4件意见建议、15条社情民意,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努力解决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此外,丁玲还积极参加闭会期间的各项代表活动,跟随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基层开展执法检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民生实事、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题调研,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积极建言献策。她还主动参加代表小组联系国家机关活动,深入了解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丁玲还坚持定期参加接待选民活动,倾听群众心声,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她主动与社区对接,协调解决小区内部垃圾桶放置、树木移植修剪、污水排放等问题,将好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丁玲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随着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的临近,她正有序准备着关于养老工作和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为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提供破解之道和工作思路。

记者王陈陈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