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悠长传古今——文化纽带下的基层治理

2024-12-19 08:50    淮北新闻网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0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濉溪县临涣镇将600多年的茶文化与民间调解相结合,创新摸索出“一杯茶调解法”,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模式已入围全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为全面总结“一杯茶调解法”的成功经验,深刻理解其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有力有序推动该调解法推广实施,《淮北日报》将推出“‘一杯茶’喝出好味道”系列报道,分别从文化纽带、居民共治、机制创新、应用前瞻等角度,全面展现“一杯茶调解法”主要内涵、带来的积极变化与深远影响,以期为我市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提供宝贵启示。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茶文化如同一股清泉,自古以来就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也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在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这种茶文化更是被赋予了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基层治理的智慧与艺术。

运河之水“淌”来茶饮习俗

走进临涣镇,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繁华的隋唐时代。这里古称铚城,地处濉溪县西南部,因毗邻淮河的重要支流涣水而得名,是一座拥有3000余年历史的古镇。古镇的街道两旁,茶馆林立,茶香四溢,仿佛每一块青石板都浸透了茶水的芬芳。

临涣棒棒茶,便是这古镇茶文化中的瑰宝。它由产自六安、祁门等地的茶梗精心泡制而成,虽然茶梗在茶中本是下品,但经过古镇回龙、金珠、饮马、龙须四大古泉水的沏泡,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茶色鲜艳如琥珀,茶香绵长悠远,入口绵甜,回味无穷。每一口茶,都仿佛在诉说着古镇的历史与传奇。

“咱这的饮茶习俗,是顺着大运河‘淌’来的。”临涣古镇文化研究会会长何维军常常在茶馆里为游客们讲述这段历史。他说,早在隋唐时期,临涣就是大运河通济渠沿岸的重镇,南来北往的商贾们在这里歇脚、洽谈,茶馆便成了他们最好的去处。久而久之,饮茶便成为了古镇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孕育出了以茶为媒、以礼为先、以和为贵的独特文化。

在临涣,一代代德高望重的老茶客,他们将以茶会友、以茶解忧的传统接续传承。每当有邻里纠纷或家庭矛盾时,人们不是选择去衙门打官司,而是相约到茶馆里,一边品茶一边商量解决之道。茶客们各抒己见,以理服人,往往能够提出让双方都心服口服的解决方案。这种“不去衙门去茶馆”的习俗,不仅体现了古镇人们的智慧与和谐,也成为了临涣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古朴茶镇“评”出和谐图景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临涣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怡心茶楼便悄然苏醒。茶楼内,熏黑的老虎灶上水壶翻滚,茶香如丝,袅袅升起,温暖着每一个踏入门槛的客人。张秀侠,这位怡心茶楼的第五代掌门人,自早上五点起,便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烧水、泡茶、招待客人,还要兼顾茶馆调委会的繁杂事务,她的身影在茶楼间不停地穿梭。

“这茶楼啊,可是承载了我们家五代人的心血。”张秀侠自豪地笑道。在她的眼中,怡心茶楼不仅仅是一个品茗休憩之地,更是一个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民间法庭”。茶馆调委会的南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每一面都诉说着一个成功调解的故事。“争土地为口气,让田边共和谐”——这是邻里间因土地边界争执不下,最终在茶楼里握手言和的故事;“老有所依,茶室给力”——这是孤寡老人在茶楼找到依靠,感受到社会温暖的见证;“倾心调解化纠纷,街嫂茶室暖人心”——这是茶楼调解员们用心用情,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真实写照。

在临涣镇,茶馆评理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在这里放下戒备,以茶会友,以理服人。一杯清茶,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让明理正义、诚信友善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这种文化不仅造就了一大批“茶人”,更让临涣的茶文化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而今,临涣镇已将这种茶文化巧妙融入基层治理之中。全镇19个行政村设立了144个连心茶室,200多名调解员在这里倾听着群众的心声,解决着他们的烦恼。在连心茶室里,调解员们以茶为媒介,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说法律,他们的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不限案由、不限时间,只要群众有需要,他们便全力以赴。纠纷当事人常常是“红脸进来,笑脸出去”,调解达成的协议更是无一例反悔或不履约。

文化赓续“沏”得一杯茶香

临涣的茶香,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淮海战役。为了这片土地的新生,无数革命先烈长眠于此,百万民兵、民工舍小家为大家,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如同茶香一般,永远驻留在人们的心中。临涣镇充分利用茶馆这一平台,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在茶馆里,经常举办红色故事会、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让群众在品茶的同时,了解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伴随着闸河煤田的大规模开发,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来到这里,他们顶着炎炎烈日,冒着凛冽风霜,在这片土地上播洒着汗水与热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铸就了“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城市品格。这种精神,也如同茶香一般,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不断前行。

在临涣镇,“一杯茶”文化不仅成为了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更成为了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不仅丰富了临涣镇的文化内涵,更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自中央文明办开展“中国好人”评选以来,淮北先后有180位市民获评“中国好人”,获评人数占城市人口比例位居全国前列。这些“中国好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故事,如同茶香一般,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当我们回望淮北这片土地的历史时,我们会深深地感悟到:临涣镇那沁人心扉的“一杯茶”香,是从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好人文化的历史传承而来,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杯茶,不仅承载着临涣人的骄傲和自豪,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记者   刘永忠   王伟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