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一抔泥土造神韵

2024-12-06 09:38    淮北新闻网

 

 

 

 

一团黄胶土,被一双骨感有力的手反复揉搓挤捏,再辅以刻刀的精雕细琢,逐渐呈现出人物的形态、面貌,甚至有了表情和个性……

提起泥人,人们会想起天津泥人张或无锡惠山泥人。其实淮北本地就有自己的泥人,淮北泥人还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呢,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2200多年前,在杜集滂汪出土的“汉代·抚琴俑”就是证明。

经考证,明末清初,从北方逃荒至临涣、铁佛、宋庙一带手艺人,用浍河两岸黄胶土,通过夸张的构图和造型制作出“淮北彩塑”即“淮北泥人”出售,维持生计。由于这些艺人原先大都是画家,泥人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自身的审美观,使得淮北泥人具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意趣”,在生动的泥塑形象之外还有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感觉,让淮北泥人颇具特色。

中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常天平曾评论淮北泥人:“粗看像北京泥人,细看起来又不然,有天津的味道。”

李建东,土生土长的老濉溪,是“李氏泥人”雕塑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4岁的他与“泥娃娃”已相伴40年。

来到李建东位于濉溪老街民俗泥塑艺术馆,仿佛走进一个鲜活小社会。展架依次有序摆放着大大小小近百尊泥塑作品,这些作品人物神情状貌各异、形态朴实憨厚:满脸堆笑的“老头老太”、阳光清纯的“少先队员”、走街串巷的“货郎商贩”……一组组不同人物间的情景交融,形象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姓生活原貌。驻足观之,作品身上浓浓的乡土气息,瞬间引起观者共鸣,充满回忆感,让人不禁惊叹:“没想到淮北也有这么好看的泥人工艺!”

“‘李氏泥人’传承谱系有据可循的历八代,上门外师传四代,至李氏,门内师承传四代。”在泥塑艺术馆,李建东放下手中的活,坐在我身旁。

在李建东的讲述中,时光恍如穿越百年。李建东的祖辈是民国淮河流域塑像名师王凤嶺关门弟子。

祖辈得到大师真传后,开始潜心钻研;在清苦中“修行”,在孤独中摸索,最终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李氏”风格。泥塑以小巧简练、夸张变形、淳朴明快见长,保持着“高如筷”的艺术风格。这些泥人小的只有两三厘米高,大的也不过三十多厘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有明显不同。在题材上,多反映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历史典故,劝善向道;在构思上,追求匠心立意,强调情趣;在色彩上,追求装饰效果,“三分塑七分彩”;在形式上,着意夸张,于对比中求整体。

“手艺人的人生很慢,做好一件事就得一辈子,泥塑就是我的爱好。”李建东出生在泥塑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他的艺术底蕴。儿时,他常捏一些造型简单的人物、花草、小动物,跟玩伴们“炫耀”。

看到儿子一腔热情,父亲李正卿将自己的泥塑手艺一点点传授给他。

艺人塑泥造物,讲究铸形塑魂,要把握好每分每寸,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父亲时常告诫李建东,要静得下心神,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这门手艺。

在父亲的熏陶和教导下,十七八岁出头的他,就已经能制作泥塑赚钱贴补家用了。

在业内人眼中,要在泥塑事业有所成就,除了努力与天分,更重要的是耐得住清贫。与很多艺术类工作相比,做泥塑入门难、收入低,要抵得住外界诸多诱惑,并非易事。“手捏三年,雕塑三年,十年下来才刚觉入了点门。”李建东说,土本有灵,塑之为艺。能在泥塑路上不忘初心,是因为对家乡泥土爱得深沉。若问他为何深爱这“泥土”?其妹李绘娟代答简洁而坚定:热爱、逐梦、回报。

经过十多年潜心学艺,李建东逐渐成为一方泥塑名匠。他的作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民间艺术营养,形成庄谐互补、形神兼具的艺术风格,一时名声大噪。在国家、省市工艺美术展上屡获大奖。

成名后,李建东依然对泥塑有着特殊情结。他买来各种塑像反复观察,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他都认真揣摩。

应我们所求,李师傅现场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泥人。从拿起泥巴那一刻起,他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手中,不假思索,动作既稳又快,一番等待后,原来塑造的是“钟馗”的头部形象:虬髯遒劲,豹头环眼,神态饱满,惟妙惟肖。

“我没什么文化,作不出诗文,但我能用泥塑表达追求和情感!”李建东把泥人托在手心说,钟馗是造像里很特殊的人物,给人感觉刚毅、勇猛又善良,他很喜欢。它会警示他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塑其形,绘其色,摹其神,老艺人们一捏一技间幻化出各式人与物,在泥与彩中造出神奇世界。他们口碑相传的泥人制作工艺流程,归纳起来为“捏塑十八法”——印、搓、捺、摘、捏、推、拉、扳、剪、包、镶、拍、格、滚、撸、挑、捻、搓。制作工具也简单,竹签、批铲、刻刀、笔筒等都是基本工具。作品成型后,要经过阴干、打磨才算完成。

时光荏苒,昔日少年已年过半百。李建东并不喜欢被人叫作“师傅”,他喜欢别人称他为“匠人”,他觉得自己只是恪守祖训、遵从内心,用尽一生去做好一件事。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传统文化要传承,为大众所接纳,离不开创新。逐梦路上,李建东用探索“开道”,锲而不舍创精品。他将泥人作品融入家居摆设,让传统与现实相融合、历史与未来相碰撞,设计出色彩鲜艳、娇小玲珑的文创商品,极具时代和生活气息。有人说互联网时代,3D打印能轻松做出逼真的模型,但在李建东看来,艺人的手是有温度的,每件作品都蕴含思想与情感。“我也会尝试引入数字化艺术,让泥人增添智慧的双翼。”他坚信,淮北泥人能守得住经典,也能做得了网红。

现如今,李建东的儿子李翔二十七岁,已熟练掌握“李氏泥塑”技艺,大到几米高的巨像,小有长不盈寸的精雕,信手拈来,抟的形神俱佳。

传者、承者、相生、相成。凭借“五十年不变色。一百年不变形”的独特技艺,李建东将时光揉进泥土里,用一份匠心守护一份挚爱。

厚植文化底蕴,精湛一技之长,锻造工匠精神。李建东坚信,汇聚热爱、逐梦、回报之力,淮北泥塑一定能经得住时代大考,奏响本土泥韵的非遗新曲。

 

通讯员    小亮/文   朱黎明/摄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