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省级媒体看淮北】《光明日报》4月29日报道:淮北师范大学: 推动校地协同合作 共谋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05-22 08:27:35    相信新闻

淮北师范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四个面向,始终坚持扎根皖北大地办大学,厚植服务基层、奉献教师教育的情怀,深化校地企协同合作体系建设,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化引领

打造地方文化“新高度”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导向,充分发挥“安徽(皖北)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皖北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以上人文社科学术平台作用,发掘皖北民俗文化、淮北历史文化元素,推进皖北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着力提升皖北城市群文化品位。

学校参与大运河遗址、烈山窑遗址、濉溪县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等的考古发掘工作,协助淮北市博物馆新馆布展。深入开展淮北汉画像石与两汉社会史研究,进行田野考察,搜访遗碑残碣。点校整理地方志书,研究淮北古乐文化、乡贤文化、孝文化、廉政文化及家风家训,完成《皖北文化十讲》《淮北通史》《名曲名家名论——淮北古乐文化概观》等论著。知名学者纪健生先生撰写的《淮北赋》,提升了淮北在全国的知名度。牛继清教授的《安徽文献总目》获安徽省社科奖一等奖。

学校聚焦大运河历史文化和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致力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运河文化带智库。助推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参与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承担《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保护规划》等9项规划,编制质量受到好评;余敏辉教授撰写“关于安徽应积极主动融入苏、浙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建议”等调研报告,在安徽省“两会”提交议案建议10份;团队出版《推开隋唐大运河史的一扇窗——世界文化遗产点:柳孜运河遗址》《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等专著10部;获得第31届、第32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

作为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和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撑,学校不断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深入开展新时代“小推车精神”“大运河文化”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开展“文博讲堂”“新安百姓讲堂(皖北文化系列)”“国学大讲堂”等公益性讲座,组织专家学者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倾情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故事,把地方文化精髓融入“三全育人”、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凝练育人成果、丰富育人内涵、拓宽育人渠道。

协同创新 跑出科技转化“加速度”

学校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为抓手,加大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强化应用研究,开展国内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学校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院校共建特种材料研究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培养学科团队,深度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工程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建设。学校与淮北市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博士工作站、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等行业领域,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服务淮北市现代产业体系能力,助力现代化美好皖北建设。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陈惜明教授围绕炼焦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解决硫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该技术获批6项发明专利,为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每年节省300余万元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费用,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生物学院张慧君教授农学学科团队加强甜瓜育种的创制研究,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安徽省重点研发和淮北市重大专项支持,并获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一院一业一特色,一系一企一品牌”学科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仅2022年,学校就获授权科技专利95项,与淮北市达成新一轮市校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市企合作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7项,承担了淮北市28个政府部门的委托项目,100余家社会企业的技术委托、开发等项目。

人才支撑 提升基础教育“满意度”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不断凝练“爱师崇教”师范特色,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学校近50年办学历程中,先后向社会输送11万余名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先后为全国煤炭系统及基础教育培养了1100余名中小学校长,4800余名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32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近年来,学校鼓励毕业生留皖留淮就业,每年为安徽省教育行业输送优质师资700人左右,其中在皖北教育行业就业400人左右。毕业生“朴实、安心、能干”的品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此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热爱师范行业、喜爱教师职业、崇敬教育事业、崇尚教书育人”的“爱师崇教”师范特色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与淮北市三区一县签订多项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协议,倾力支持淮北中小学高质量发展。学校与相山区人民政府构建基础教育“N+1”全面合作模式,合作创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第一所学校——淮北师范大学附属相山学校,并与3所县级中学签订托管帮扶协议。学校每年派出1000余名优秀大学生到淮北市中小学开展音乐、美术、体育实习教学,并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援助服务,培育和发展具有师范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如今,薪火义务支教社、“小雨滴”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社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名片”。

学校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方式,每年培训基础教育师资3000余人,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十周年优秀培训实践案例1个,“国培计划”淮北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在安徽省绩效评估中获第一名。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学校将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扎根安徽大地特别是皖北大地办教育,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去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校人才、科技、文化供给等提出的新要求,推进高校的综合改革。在服务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解决企业卡脖子问题中推进有组织科研,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构建协同合作体系,共谋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者:张立驰)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