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外媒体看淮北】《江山壮丽 我说大运河》——沉睡的运河不再缄默

2023-05-31 21:22:46    相信新闻

5月3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播出了由淮北市传媒中心记者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联合采制的中国之声国家文化公园特别策划《江山壮丽——我说大运河》——沉睡的运河不再缄默,讲述淮北市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故事。此篇报道还在央视新闻、央视频中国之声号、中国之声抖音、快手号以及央广网、云听客户端等平台播出。


江山壮丽 我说大运河|沉睡的运河不再缄默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及其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中国之声国家文化公园特别策划《江山壮丽——我说大运河》,将邀请24位工作、生活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讲述者分享他们的运河故事。

在安徽淮北,有这样一处遗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它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那么,柳孜和隋唐大运河有着怎样的渊源?遗址发掘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让我们跟随国家二级演员,市级淮北大鼓传承人李红艳,一起去看看吧。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沉淀千年的璀璨繁华

江山壮丽,我说大运河。我是李红艳,国家二级演员,市级淮北大鼓传承人。

20多年前,我还是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一名讲解员。我记得应该是1999年吧,安徽省303省道正在修建,建设中的公路逐渐延伸到了淮北市濉溪县的柳孜村,当地村民在拆除房屋时,在屋基下摆放着大量人工制成的条石,这些条石,到底从哪儿来的?我们都很好奇。

后来,由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就进驻了柳孜。再后来,一座东西长14.3米、南北宽9米、高5.5米的石构台体呈现在大家面前。当时,专家们还挖掘出了古沉船和大量的陶瓷器,经判断,这里就是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担任讲解员的那些年,在一遍又一遍和观众讲解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仿佛也看到了昔日柳孜的喧嚣与繁华。

千年古运河之谜被揭开谜底

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方向

开挖于公元605年的隋唐大运河,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但在遗址发掘之前,隋唐大运河的遗迹一直被掩埋在地底下,没人知道它的走向。直到这次发掘,专家们才得出结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坐落在通济渠中段,这也就为千年来古运河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方向。

当年,运河两岸城市繁荣,商人往来不断……在开凿通济渠后,柳孜就变成了淮北地区运河岸边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旅重镇。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现,把柳孜在运河历史上这一段高光时刻重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么多年过去,我仍然忘不了2014年6月22日这一天,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正式通过审议,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从那一天起,淮北市有了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柳孜运河遗址。自此后,柳孜这座小镇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沉睡的运河不再缄默

运河小城焕发新的生机

2018年5月中国大运河淮北濉溪柳孜文化园开园。依托柳孜运河遗址核心保护区,文化园在保证遗址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集生态园林特色采摘水上乐园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可以说,柳孜在加速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也使运河文化古韵新生。

现在,我已经不再是柳孜运河遗址的讲解员了,但冥冥之中,我和大运河也建立起了新的情感联结,从原来讲述运河遗韵,到如今走进校园,运用淮北大鼓向学生们传唱运河故事,我在用自己的方式,促进运河文化的保护开发传承利用。

今天,如果你来到我们淮北,在隋唐运河古镇街区,也许能感受到当年隋唐大运河码头沿岸街市的繁华,而保护修缮的濉溪石板街,也再现了酒镇昔日盛景。大运河的浩瀚烟波、古老的柳江口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得到了全新的演绎。沉睡的运河不再缄默,千年的运河文化在这座运河小城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 赵云:

隋唐大运河总体上来说,它是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一直到达杭州。那么从洛阳到杭州的这一段,通济渠是其中最长,也最核心的一段,它主要的功能是漕粮的运输,所以它其实是保证粮食的供给的最重要的一条生命线。

柳孜运河遗址是通济渠沿线的一个重要遗存,从原来的码头遗址到确认为桥梁遗址,我认为它展现了可持续的大运河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断提升。柳孜运河遗址各自发掘揭露出的重要遗迹和遗物,为研究运河的开凿、使用、淤塞、荒废的过程提供了实证资料,有力地证明了隋唐宋三个朝代大运河通济渠段流经的路线,航运方式、运输货物等重要的历史事实,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

记者 潘伟华 朱朝辉 刘爽堃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