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杜集区段庄村的田野间一派繁忙景象——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稻田里,轰鸣声中,饱满的稻穗被尽数卷入机身,一颗颗长粒饱满的稻谷随即倾泻而出。
10月30日,段庄村水稻种植基地正式开启大面积收割,这也是优质粳稻品种“金粳818”首次迎来丰收。沉甸甸的稻穗不仅装满了粮袋,更点亮了村民的增收希望。“今年这‘金粳818’长得真好!穗大粒满,摸着手感就瓷实,刚割下来不用晒,直接运去加工厂,一点都不用愁销路。”站在田埂上,种粮户李师傅看着满载稻谷的运输车驶向加工厂,脸上满是笑意。
段庄村今年新增300亩水稻基地,除了“金粳818”,还引进了长粒香系列的“旱优82”和“甬优4953”品种。其中“旱优82”耐旱性强,即便遇上少雨天气也能稳产;“甬优4953”则兼具高产与优质,米粒细长、米香浓郁,深受市场青睐。
与往年“收割难、晾晒难、销售难”的情况不同,今年段庄村水稻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收割后的稻谷直接由专车送往“稻谷香・共富工坊”加工厂,经过烘干、筛选、色选、包装等流水线作业,摇身变成“朔湖香米”系列产品。“从稻谷收割到成品米出厂,最快6小时就能完成,既减少了晾晒损耗,又最大程度保留了鲜米的口感,客户反馈特别好。”加工厂负责人介绍,目前工坊日加工稻谷能力达2.4万斤。300亩新基地的稻谷全部消化后,预计可带动段庄村集体经济增收75万元,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20个左右的稳定就业岗位。
这一高效产业链的背后,得益于朔里镇党委探索的“跨村联建”发展新模式。此前,朔里镇水稻种植面临“加工散、销路窄、增收慢”的难题,为破解困境,镇党委以段庄村为核心,联动朔南、朔北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稻谷香・共富工坊”和安徽朔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统一运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这一模式不仅填补了杜集区稻米加工产业的空白,更将原本零散分布的1600余亩水稻种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资源众筹、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发展格局。
如今,“稻谷香・共富工坊”已从最初的“小加工点”升级为服务周边的“区域加工枢纽”——除消化本地1600余亩稻田的稻谷外,还承接了周边镇村的稻米加工订单,67户种粮户通过合作实现稳定增收,关联村集体年总增收超80万元。
村干部表示,下一步,段庄村还将继续扩大优质稻种种植面积,开发更多稻米深加工产品,让“朔湖香米”走得更远,让“跨村联建”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让共富的歌声在田野间越唱越响。
记者 朱冬 通讯员 张金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