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大汉工匠》作品研讨会在梧桐村召开 姚中华:杜集深厚文化底蕴激发创作灵感

2025-10-13 09:34    淮北新闻网

9月27日上午,姚中华长篇历史小说《大汉工匠》作品研讨会在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煤矿作协、安徽省民协、淮北市文联主办,中国煤矿文联、华文出版社给予支持,淮北市作协、淮北市民协、杜集区委宣传部及石台镇承办。作品研讨会为何选择在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举行?10月11日,作家姚中华向记者讲述了他与梧桐村的不解之缘。

姚中华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淮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有散文集《凝望与行走》《在尘世间仰望》、长篇人物传记《桓谭传》等作品,曾获孙犁散文奖,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安徽省金穗文学奖,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长江文学奖等荣誉。2021年8月,姚中华受邀参加杜集区文旅研讨会,初次来到了梧桐村。在这处古老的石头村落,姚中华以他独特的视角,认真阅读着山村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村中有一口水井,据说是汉代的遗存,井的沿壁已经崩塌,井底依然有水迹。与周边村庄不同的是,村中有大量石头垒砌的房子、庭院,还有做工精细的石磨、石碾等石制器具,一眼望去,像是走进一座石头村……”姚中华回忆起第一次到梧桐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除了独特的地形、地貌,优美的自然环境给姚中华留下深刻的印象。梧桐村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隐居在此,遇见了“知音”钟子期,流传千年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传说的真伪无从考证,却给梧桐村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梧桐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这让与会者大为称赞。姚中华因此专门写下《凤非梧桐不栖》一文,在《淮北日报》和《淮北社会科学》刊发。

然而,梧桐村值得挖掘的人文历史资源不止如此。汉代,这里曾经是楚国七县之一的梧县,一度为古梧侯国。姚中华对这一历史线索产生了极大兴趣,写完《凤非梧桐不栖》后,便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古梧侯国竟然是西汉九卿之一少府卿阳城延的封邑。阳城延是著名的秦汉工匠,位列汉功臣表排名76位,是汉代为数极少的非武将出身的封侯者,因为领建长乐宫、未央宫、长安城而功成名就。

在梧桐村与阳城延“偶遇”,姚中华了解到有学者已细致考证出阳城延及其后代在梧国延续了四代。这一史实,更加激发了他书写这位古代工匠出身先贤的欲望。

如何“打捞”阳城延这位沉睡在两千多年岁月深处的历史人物,如何挖掘淮北梧桐村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姚中华几经思索,决定以阳城延的传奇经历写一部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虽然属于小说范畴,但要基于基本的史实,承担着历史反思与还原的价值,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我想,这种真实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这工匠传奇的人生经历,更真切感悟古代建筑奇迹,也更好地表达对一代先贤的尊重与敬意。”

姚中华用将近一年时间写出了初稿。写作过程中,他多次来到梧桐村,每每遇到困惑,或者思路受阻时,他总会一个人行走在村中一条条斑驳的石巷,或者登上蜿蜒的山道,似乎能从这里打开一条通往岁月深处的通道。那些沉睡在《三辅黄图》中关于古代宫殿建造零星记载,那些忙于宫殿榫卯构造的工匠身影,似乎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思路也变得豁然开朗。

今年7月,以阳城延人生传奇经历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汉工匠》由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煤矿作协和华文出版社建议召开一次作品研讨会,这一提议得到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杜集区高度重视,并建议把研讨会放在梧桐村召开。因为阳城延的封国在这里,阳城延在梧桐村一带立国。在此召开研讨会,既便于人们更好解读《大汉工匠》这部小说,也会加深人们对梧桐村历史文化的了解,更能展示这块土地如今文旅发展新貌。

9月27日,《大汉工匠》作品研讨会在梧桐村如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作家和淮北本地文化学者、文学期刊编辑以及文学爱好者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研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姚中华说,杜集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我要感谢梧桐村,这个村庄不仅给我提供了创作线索,也激发了我创作灵感,提供了创作动力。正是因为淮北大地上有这一古老的村庄,《大汉工匠》才得以写成。”

记者 冯冬梅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