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多点开花奏响村强民富交响曲 ——古饶镇南园村蹚出乡村振兴宽路

2024-07-10 09:51:27    淮北新闻网

说到水蛭,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吸血的”,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蚂蟥,它们生活繁殖在淡水区域。然而就是这种谈论起来令人畏惧的软体动物,却被“90后”兄弟俩日夜守护、精心养殖、卖出高价,走出宽敞“蛭”富路。

节气刚刚迈入小暑,相城大地便已切换“烧烤模式”。近日,记者走进烈山区古饶镇南园村产业园水蛭养殖工坊内,只见到一排排饲养水池排列整齐,水池内一只只水蛭或贴在池边休憩,或不停游走寻找食物。工坊负责人韩凯、韩震两兄弟正带着家人和工人,顶着烈日给水蛭投喂食物。

“俺俩这些年一直从事水产养殖,近五年才开始养的水蛭。”弟弟韩震介绍,工坊内养殖的水蛭品种与野生水蛭不同,学名为宽体金线蛭,虽会附着在人体爬行,但并不吸血。他告诉记者,人工养殖的水蛭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主要用途是提取水蛭素,由水蛭素制作的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收益,可谓“软黄金”。

“这几年,随着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蛭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哥哥韩凯补充道,投资建设的水蛭工坊是今年刚刚搬到位于南园村郝集庄的产业园内的,“这地方的地表水和土壤比曾经的养殖基地要适宜水蛭培育。”韩凯说,就目前情况看,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养殖工坊占地20多亩,建设300余个水箱,每个水池养殖约40公斤。“我们主要销售水蛭鲜货,目前市场行情大概在每公斤45元。”韩震告诉记者,从3月底育苗开始,到9月底开始销售,再到11月前后销售完毕,整整要忙碌半年多的时间。“水蛭可是个抢手货,到时候亳州药材市场会有客商上门采购。”想到2个多月后的销售情形,兄弟俩充满希望,嘴角不自觉上扬。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古饶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统筹当地自然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增加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产业园里,不仅有水蛭养殖工坊,还有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现在豆角正处在销售旺季,已经卖了快15万元了。”南园村党总支书记苏振勇介绍说。“我们村不仅仅满足于收取水蛭工坊地租,接下来我们南园村合作社要入股,扩大养殖规模,携手把这个产业做大,并把这一‘蛭’富经向社员推广,带动更多乡亲共同发家致富。”在产业园地头,苏振勇向记者谈论着村里未来发展规划。

苏振勇口中说的南园村合作社,主要从事农资销售、农机服务、烘干存储等业务,探索“专合社+村集体经济+农户入股”产业发展模式,按照“2215”即20%列入村集体收入、20%用于保障自身运转、10%作为社员培训、贫困救助等公益项目、50%用于股民分红的比例来分配收益,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变股东,实现群众收入从“零碎”到“稳定”、集体经济从“空白”到“实有”、农业产业从“零星”到“规模”的转变。目前,合作社已吸纳股民328户,流转土地2000余亩,形成“种、收、储、售”全过程的产业链,固定资产突破300万元,年产值达400余万元。

与此同时,苏振勇介绍,南园村正在稳步实施乡土能人培养计划,广泛凝聚像韩氏兄弟一样的众多“新农人”“新能手”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这样,产业园里的产业才能多点开花、越开越艳。

“接下来,还有榨油工坊、豆制品加工坊等陆续入驻,我们南园村共同致富的好消息会一个接着一个。到那时,群众愿意入股就入股,愿意务工就务工。”苏振勇粗略算了一下,届时产业园能带动就业人数在200人左右,年人均增收不低于2万元。


记者 刘露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