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兵王”到“工匠”

2023-07-27 11:18    淮北新闻网

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宝兴源煤矿项目部监测班班长朱红建,曾在人民空军服役16年,是全团通信系统的“兵王”,多次获评“优秀士兵”“技术骨干”。8年前,退伍转业后,他在矿井监测监控岗位上,用无怨无悔的奉献和一流的业绩,诠释着一名老兵的执着与忠诚——

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李继峰

“在军营,我的责任就是和战友们做祖国和人民的忠实守护者。如今,我在煤矿要尽职尽责,用自己的刻苦努力,保护矿井和矿工兄弟的安全。”7月24日,朱红建目光灼灼地说。

在人民空军服役时,朱红建肯吃苦,善钻研,勤学习,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四级军士长,成为全团通信技术领域的“兵王”。退伍时,各种荣誉奖章挂满了胸前。

2015年退伍后,朱红建入职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先后在阴湾煤矿、黄土庙煤矿、三星煤矿和宝兴源煤矿工作。矿井监测监控是关系着职工安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岗位。朱红建虽然在军营接触电子信息,但对于煤矿的监测系统的性能、原理等知识并不了解。

为提高专业技能,他就把项目部当家,每天吃住在单位。为了方便学习请教,他拉厂家的工程技术员,建一个微信群,遇到难题一起分析破解。不仅如此,他经常来到材料库,用工具把监测系统的主机,拆下来又安装上,对照图纸和说明书反复琢磨,直到把问题背后的“逻辑”弄通弄透。

执着与刻苦,让他熟练掌握了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成为矿上独当一面的“技能工匠”。

煤矿的监测监控系统,就是与瓦斯“老虎”打交道,监测监控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否则千里之堤可能溃于蚁穴。为了杜绝监测仪器出现误报警的情况,朱红建翻阅大量资料,对照图纸研究变频信号的来龙去脉,随后到现场勘察,同厂方人员共同研究,最终采取了隔离信号源、电缆分开吊挂、增设屏蔽、对接地和监测设备增设抗干扰型IF转换板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设备误报警的问题,确保了每台设备运转正常,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朱红建把部队的标准化管理,融进日常带队伍中,改进职工的“粗人粗活”旧观念,让他们养成“精细检修”的良好习惯。

“过去,我认为监测工就是干些加油、打扫卫生的粗活,自从和‘兵班长’一起工作后,他将学习工作化,督促我们学习最新的监测技术,现在听到设备运转声音,就能判断故障点,我的本领强了,信心足了。”监测工武永新钦佩地说。

矿井的监测监控是安全的“顺风耳”和“千里眼”,随着智能化程度逐年提升,朱红建除了有“铁棒成针”的韧劲外,还有善于钻研的钉子精神。

巴掌大小的传感器、数百个电子元件,任何一个元件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设备发生故障,影响矿井安全生产。朱红建编制了《甲烷传感器维修清单》,画出了全部电路图,基本涵盖各类传感器中电路板的结构类型。有了这些电路图,职工可以“傻瓜式维检”,不管是排除故障,还是检测维修,都更容易上手了。朱红建把长期的检测经验总结为“监测监控快速诊断作业法”,能够快速排除故障。

对矿区工匠来说,创新是一种态度和习惯。哪怕用“笨办法”,常把别人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8年来,朱红建修复各类传感器200多台,排除监控系统故障及事故隐患80多起,为企业节约费用100余万元。

借鉴军队信息化经验,朱红建坚持不懈地推行创新管理。全面推行设备档案化管理,做好设备维护,坚持月保养、周保养、日保养,为监测设备佩戴了统一的“身份证”,并配备了专职“医生”。“身份证”张贴在设备显眼位置,详细记录设备的基本情况信息,设备专职“医生”,并张贴了二维码,手机一扫,就能找到设备的检修周期和运行参数。

“8年来,朱师傅自律踏实、严格专注、敢于较真,身上散发着特殊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是我和工友学习的好榜样。”项目部经理毕洋洋感慨地说。朱红建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监测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在上级考核检查中,多次受到专家的好评,先后召开四次监测管理现场会,推广他的管理经验。

两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黄土庙煤矿调度中心警钟响起,集控大屏上一氧化碳的读值达到200ppm,这样的数值只有矿井出现火灾才能达到。朱红建闻警而动,背起工具包冒着零下20多度的寒风,独自去抢修。

这个矿回风斜井年久失修,淤泥有半尺厚,坡度达35度以上,他只能手抓着结着冰的麻绳,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到达现场后,他发现感应探头结冰,出现了误报现象。他用娴熟技术,更换了失灵的感应探头,矿井恢复了平静和安宁。

“矿井监测监控,是安全的‘定海神针’,绝不能有丝毫马虎。”朱红建说。

先后经历多次监测设备更新换代,每次换新,他都时刻提醒自己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解手中监测装备,让装备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从“兵王”到“工匠”,朱红建用实际行动书写出挑战自我、勇于突破的华彩人生。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