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月19日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我市在坚决捍卫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并且在省农业农村厅的三次抽检中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我市围绕科学安全用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生产经营者安全意识。通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等多种方式,每年指导、培训生产经营主体1000余人次,发放相关宣传资料2万余份。这些举措旨在引导生产经营者明确“必须做什么”的安全底线、“禁止做什么”的监管红线以及“鼓励和支持做什么”的质量高线。
为了补齐监管短板,我市聚焦网格化监管。按照“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的要求,全市已建成乡镇网格20个,村级网格308个,并配备了570名农产品质量安全乡镇网格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实现了镇、村网格化管理覆盖率100%,打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在检测体系建设方面,我市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淮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濉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心均通过了CMA和CATL的“双认证”,认证检测参数达到122个。全市已建成了以市农检中心为龙头、县农检中心为骨干、镇(涉农街道)快检站为基础、第三方检测机构为补充的四级检测体系。目前,20个镇(涉农街道)已建立了4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站,全部采用胶体金新技术进行快速检测。为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和能力,我市每年还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检测工作。据统计,全市年定量检测达3500批次,快速检测达2万批次以上,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关。
此外,我市依托省智慧监管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监管”工作。目前,该平台已纳入1790余家农产品生产主体,共录入基地信息1234个,建立生产电子档案1493个。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农事作业记录、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收获日期、农产品销售去向等信息均已实现电子化记录。生产主体可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开具并打印承诺达标合格证,消费者只需扫描合格证上的二维码即可了解农产品的农事信息。
在部门协同联动方面,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打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我市农产品和农资生产经营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切实构建了“检打联动”和“行刑衔接”等运行机制。今年以来,我市已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3件,农资打假案件5件,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了有力的震慑。
我市还围绕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贯、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以及豇豆和水产养殖重点品种药物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举措,致力于做到监管“零缺位”、执法“零容忍”、普法“零盲区”,切实为群众看好“菜篮子”、守好“米袋子”、护好“果盘子”。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李楠 实习生 蒋淑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