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问题去、迎着矛盾上、朝着难处改,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有机衔接、有效贯通、有序联动。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围绕“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新型能源基地”定位,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聚焦群众所需、人才所想、企业所急、基层所盼,突出“小切口、大文章”,凝心聚力、奋发进取,推动一大批突破性、引领性、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全面深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放眼淮北大地,改革动力持续激活,发展动能加速释放,各项工作争先进位,现代化美好淮北的广阔前景跃然眼前。
坚持稳中求进 赋能转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我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转型发展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用好用足各项政策,以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五群十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煤电、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发挥铝基、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优势,优化支持政策,聚焦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口子酒业、恒源煤电、淮北矿业、华孚时尚、绿金产业5家企业上市,拥有陶铝新材料、平山电厂135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等多个世界第一、世界领先企业。
深化开发区管理机制改革。我市坚持市场化导向,从推动开发区改革赋权、理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实施薪酬绩效考核,盘活低效闲置土地,推动开发区动能汇聚、活力迸发、实力提升。2023年省政府目标考核指标“园区转型升级”我市排名全省第3。其中,临涣化工园区纵深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架构,推动产业发展增量增效,经济保持较快运行,今年上半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3%,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0%。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我市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扩量、安徽(淮北)高等研究院实体化运营、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改革等。截至今年8月,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7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50项,引进博士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80余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紧盯沪苏浙地区重点企业和项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徐淮结对合作,围绕园区共建、产业互补、创新协同、民生共享等领域,推动越来越多的合作帮扶事项落地落实。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我市聚焦提升涉企全生命周期服务质量,聘任“营商环境体验官”,常态化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企业家接待日”“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等活动,畅通政企对接渠道,擦亮满“淮”诚意营商环境品牌。设立12345热线“营商环境监督分线”,企业诉求“即接即办”。新政务服务中心完成整合搬迁,市企业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深化企业诉求“挂号制”改革,推动企业诉求直达快办。今年1—8月,全市通过为企服务平台收办企业诉求2125个,办结2001个,办结率94.16%。
改革开放释放强大动能,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5.5亿元、增长5.3%,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均创6年来最好成绩。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98.8亿元,同比增长4.0%。
种好一方良田 加快全面振兴
金秋九月,叠翠流金。
“健苗95个,弱苗3个……”在位于濉溪县的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记录着新一批小麦种子芽率试验数据。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柳丰种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育种种质资源1万余份,每年有1.25万吨种子销往全国各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濉溪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国家级制种大县。当地扛稳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因地制宜实施“一粒种”工程,引领种业提档升级。累计育成小麦、大豆、玉米新品种52个,通过国家审定14个、省级审定38个,20多个品系进入国家和省级生产试验,在“全省良种生产大县和国家优势农作物制种基地”创建之路行稳致远。
农强国强,行则将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党员干群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增强建设农业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统筹新型城镇化,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依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组织动员广大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探索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县区统筹配置村集体资产、土地、资金等要素,探索市场主体合作联营机制,统一建设产业项目,实现集群式发展,跨村联营、托管运营、租赁合营、盘活经营和“一村一工坊”等发展新模式接连涌现。
2023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小麦单产连续六年全省第一,“一站式”托管服务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围绕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推进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改革,推动全市组建合作社273个,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增加到232个。淮北市入选省第一轮农村改革试点区,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聚焦难点堵点 建设幸福城市
“城,所以盛民也。”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共享者。
建设“五宜”幸福城市。我市聚焦制约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难点堵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等一批具有牵动性、标志性的改革,持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居住环境。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我市实施减污降碳增效协同工程,探索再生水利用配置、转型金融等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市入选全国首批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唱响“煤美与共、湖上淮北”文旅品牌,龙脊天路入选安徽省旅游风景道,濉溪古城通过4A级景区质量评价,隋唐运河古镇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推动城市更新。我市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改革、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改革,开展品质服务提升、完整社区缔造、舒适街道治理、蓝绿空间提质、安全韧性提升、文化名片重塑等六大行动。改造老旧小区92个,加装电梯117部,建成口袋公园29个,建设绿道47.21公里。
完善城市功能。我市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嵌入式”养老新模式荣获全省十大改革案例,我市入选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濉溪召开。
创新城市管理。我市深化皖美红色物业、便民停车、“门责制”管理机制改革,实现城市治理手段、治理理念创新,提升管理效能。坚持典型引领,发动群众参与,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幸福淮北品质和内涵不断提升。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市探索实施跨界水体污染“共保联治”、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程阁村模式”、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等改革。相山区获评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入选全省第一批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示范县(区)。
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我市探索市场化推进采煤沉陷区修复“以用定治”新模式、采石宕口生态修复等改革,累计治理沉陷土地23万亩。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治理入选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创新案例。
提升治理水平 书写暖心答卷
力量下沉、服务前移,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2019年以来,针对辖区面积大、群众办事不方便等问题,位于主城区的相山区桂苑社区坚持“有呼必应、有问必答、有求必解、有难必帮”,探索出“流动办公桌”工作法,累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5600余件,入选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6月,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创新“五治融合”体系,推动实现市域社会治理质效优、法治环境好、社会环境美,用行动回应群众关切、书写民生答卷。
着力推进依法治理,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市村级网络监督平台全部上线运行,实现“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市县镇全覆盖。推进四级“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创新“互联网+仲裁”服务,开展“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党建+治理”网格一体化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改革,“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着力共建共治共享,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建立“监测、标准、工作、政策、责任、评价”六大体系,得到中央农办和民政部批示肯定,全国现场会在淮北召开。市传媒中心探索城市电子屏一体化改革,实现“同一座城市、同一个时间、同一种声音、同一个画面”,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我市连续获得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18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人口占比位居全国地市前列,被誉为“好人之城”。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今年8月,在2023年度安徽省见义勇为弘扬正气奖颁奖大会上,我市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全市累计7人受到国家级表彰、45人受到省级表彰,位居全国地市前列。
记者 肖干 王守明 通讯员 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