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行全城”触手可及——“十四五”淮北市交通建设交出亮眼答卷

2025-11-28 09:21    淮北新闻网

“以前送孩子上学再赶上班,龙山路这个路口得留10来分钟缓冲,现在走逆向可变车道,两三分钟就过去了!”11月26日早高峰,司机王先生驾车驶过龙山路与创新大道交叉口,言语间满是舒心。这一幕,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市交通惠民工程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航向,将交通建设作为民生改善的优先领域,以“外通内联、快速通畅、绿色智慧、安全便捷”为目标,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治理创新热潮。从城市路口的“微改造”到跨区域通道的“大联通”,从地面道路的“织密网”到智慧交通的“赋新能”,我市用一条条畅通路、一座座连心桥,让曾经“堵在路上”的焦虑,化作如今“畅行全城”的舒心,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书写了民生至上的交通答卷。

逆向可变车道:小改造破解大拥堵

龙山路与创新大道交叉口是连接主城区与东部新城的关键枢纽,曾几何时,每到早高峰,北进口左转车辆排队长龙能延伸数百米,成为市民出行的“老大难”。今年5月,我市首条“逆向可变车道”正式启用,通过智能信号调控,在早高峰特定时段临时利用对向一条车道作为左转专用道,相当于为拥堵路段“扩容”。

“我们采用‘信号灯+物理隔离’双重保障,红灯时禁止通行,绿灯时方可驶入。”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民警张凯介绍,通过数据赋能精准调控,该路段通行效率提升40%,早晚高峰时长平均缩短15分钟,累计惠及沿线5万余名市民日常通勤,实现“小改造解决大拥堵”的治理成效。早高峰时段,记者在现场看到,车辆在LED信号灯指引下有序驶入逆向可变车道,曾经的排队长龙不复存在,路口通行井然有序。

城市交通治理既要“疏堵点”,更要“通末梢”。我市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通过数据筛查、民众反馈等方式精准锁定交通堵点,实行“一点一策”清单式整治。针对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开展交通综合治理,优化路口信号灯配时,完善慢行系统,让城市交通“微循环”更加畅通。

惠黎西路桥:打通“断头路”联通东西城

如果说逆向可变车道破解了“平面拥堵”,惠黎西路桥则打通了主城区与西部片区的“立体通道”。驱车行驶在这座横跨萧濉新河的大桥上,平坦宽阔的路面、清晰醒目的标识,让市民出行更显便捷。

“以前去主城区得绕外环路,一趟要40多分钟,现在走这座桥,15分钟就到了!”市民宋先生的真切感受,道出了大桥通车带来的改变。惠黎西路作为主城区重要的东西向通道,因跨河路段长期未贯通,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断头路”,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为破解这一民生痛点,我市启动惠黎路西延工程及惠黎西路大桥工程,历经2年建设,这座跨萧濉新河的大桥正式通车。如今,全长668米的惠黎西路桥东接凤凰山路,西连S238省道,彻底结束了两岸“隔河相望”的历史。

“大桥不仅是交通路,更是民生路、产业路。”安徽开源路桥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赵跃表示,它实现了主城区与相山经济开发区的快速连接,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更促进了区域资源整合,为西部片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智慧赋能:绿色出行成风尚

“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拥抱数字变革,推动交通服务向“智慧化”转型。“淮北智行”APP集公交智能调度、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支付等功能于一体,不仅能实时查询公交信息,还能实现扫码乘车、线路规划等便捷服务,让市民出行更省心。

“打开‘淮北智行’APP,输入目的地,就能实时看到公交位置和到站时间,还能设置上下车提醒,再也不用在站台盲目等待了。”市民张女士一边展示手机操作,一边告诉记者。如今,这款淮北公交自主研发的智慧APP,已成为市民出行的“好帮手”。

在智慧交通建设中,淮北公交不断升级服务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市调整优化公交线路41条,新建公交首末站2个,主城区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达100%,新增配备无障碍设施公交车70辆。同时,开通就医专线、学生专线、旅游专线等定制公交线路,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出行需求。

“我们还依托智能调度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车流规律,优化公交线路和发车频次;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道路拥堵情况,及时调度疏导,让城市交通‘管理’逐步走向‘智理’。”淮北公交公司负责人介绍。

绿色出行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市通过完善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公共交通服务等举措,引导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今,在淮北街头,新能源公交车穿梭往来,共享单车有序停放,步行道、自行车道串联起公园、社区、商圈,形成了便捷舒适的慢行网络。“现在短途出行骑共享单车,长途坐公交,既环保又方便,还能锻炼身体。”市民王先生的出行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淮北人的选择。

内外联动:织密民生交通幸福网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行官”,更是民生福祉的“连心桥”。“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外通内联、快速通畅、绿色智慧、安全便捷”的发展思路,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织密民生交通网络。

城市路网不断完善: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1条,打通“断头路”3条,让“毛细血管”更畅通;公共交通持续升级:新增公交线路16条,优化调整41条,其中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公交线路增至9条,实现就医“一路直达”;智慧交通便捷惠民:自主研发“淮北智行”APP,实时查询、扫码乘车等功能,让市民出行更省心高效。

对外联通能级持续提升:S25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北段提前10个月建成通车,淮宿蚌城际铁路淮北段实现全线贯通,“1小时到蚌埠、2小时达合肥”的出行梦想即将成真,“123交通出行圈”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一条条交通大动脉的贯通,一个个民生微工程的落地,让市民的出行体验持续升级,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交通的蝶变,不仅改变着市民的出行方式,更重塑着城市的发展格局。便捷的交通网络让淮北与长三角地区联系更加紧密,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加速流动,为城市产业升级、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城乡交通一体化让农村地区告别闭塞,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更加顺畅,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交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让淮北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被更多人知晓,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民的笑脸是最真实的民生答卷。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通得了”到“通得畅”,淮北交通的每一点进步,都镌刻着民生至上的发展理念;每一次升级,都回应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的淮北,无论是城市主干道的车水马龙,还是乡村公路的绿树成荫,无论是高铁建设工地的热火朝天,还是智慧公交里的便捷舒心,都在诉说着交通建设带来的幸福变迁。

路通则心通,心通则事顺。“十四五”期间,我市以交通建设为抓手,将民生需求放在首位,用精准施策破解出行难题,用硬核举措筑牢发展根基。从路口“微改造”到跨区域“大联通”,从地面公交到城际铁路,变化的是不断升级的交通网络,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织密交通民生网,持续完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承载群众期盼的幸福路,为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提供更坚实的交通保障。

记者 刘星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