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里电器坏了,儿女不在身边,我自己也不懂,只能干着急。现在好了,打个电话或者在小程序上点一下,没多久就有人上门来修,真是太方便了!”家住相山区相南街道的82岁独居老人王存秋提起淮北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连连称赞。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需求日益凸显。市民政局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通过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居家上门服务等举措,构建起覆盖城乡、精准高效、智能便捷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用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诠释“老有所养”的民生温度。
智慧平台牵线搭桥
“一键呼叫”打通服务堵点
“叮铃铃——”凌晨2点,淮北市智慧养老服务指挥中心的电话铃声急促响起。“喂,是5612349吗?我头晕得厉害,起不来床……”电话那头,烈山区古饶镇79岁的失能老人张大爷声音微弱。接线员立即启动紧急救援流程,一边安抚老人情绪,一边通过平台同步推送信息至就近医护人员和社区网格员,同时联系老人的子女。不多时,医护人员赶到老人家中开展急救。因处置及时,老人转危为安。
这一幕,是淮北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高效运转的写照。“过去,养老服务存在供需对接不畅、响应不及时、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老人有需求找不到渠道,服务机构有资源对接不上需求。”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说,为破解养老服务供需对接不畅、响应不及时等难题,市民政局牵头搭建“1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1条专属服务热线+1个服务小程序”的“三个1”服务矩阵,让老年人实现随时随地便捷下单。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作为核心枢纽,整合居家上门服务等各类资源,将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家电维修、代购代办等多项服务纳入清单,形成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5612349专属服务热线24小时畅通,配备专业运营人员接听老人诉求,无论是紧急救援还是日常服务预约,都能得到及时响应。“居家e生活”服务小程序则为老年人提供了可视化、便捷化的操作界面,子女也可远程为老人下单,实时关注服务进度。平台还建立了全流程监管机制,对服务人员的服务定位、服务时长进行实时追踪,实现服务过程可追溯、服务质量可评估。
市民政局制定《淮北市智慧养老平台运营及特定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考核办法》,通过查阅资料、电话回访、工单抽查、上门调查等方式对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考评,考核结果作为服务补贴资金发放依据,以考核结果倒逼服务提质增效,形成“考评—激励—提升”的闭环管理。
上门服务精准滴灌
“菜单式供给”满足多元需求
“周阿姨,一会儿给您做您爱吃的菜,吃完再给您测测血压。”清晨,居家上门服务人员准时来到相山区黄里社区独居老人周玉英家中开始服务。
今年103岁周玉英是低保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子女长期在外地打工,老伴去世后独自生活,曾是社区重点帮扶对象。“以前一个人在家,吃饭都凑合,身体不舒服也没人知道。”周玉英回忆,自纳入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对象后,生活彻底改变:服务人员每天上门做饭、打扫卫生,定期体检、代购药品,还经常陪她聊天解闷,让她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像周玉英这样受益的老年人,在淮北还有很多。市民政局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服务”原则,通过入户调查、逐户摸排的方式,对全市独居、空巢、失能、低保等老年人进行全面排查,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能力评估状况、生活需求和个人意愿,提供精准化、多元化的居家上门服务。
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升级,从最初的日常助洁、代购代办,逐步延伸至上门做饭、送餐上门、单衣清洗、精神慰藉等多个领域。针对失能老人,提供助浴、翻身、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对于空巢老人,注重情感陪伴,服务人员定期与老人谈心交流,缓解孤独感。
为保障服务质量,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优质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为3000余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服务时长总计13万余工时,工单总金额344万余元。一张张“服务单”变成了老人的“幸福单”,让特殊困难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有温度、有品质的养老服务。
体系构建彰显实效
老有所养绘就幸福底色
“以前想找个地方下棋、聊天都难,现在社区里就有养老服务站,不仅能娱乐休闲,还能享受健康体检、日间照料等服务,太方便了!”相山区西街道鹰山社区的退休老人刘大爷,每天都会到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站打卡。
刘大爷口中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站,是我市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民政局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核心,以居家上门服务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全覆盖、智能化、精准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一刀切”向“个性化”升级。
在服务网络建设方面,我市加快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建成24家嵌入式养老机构,覆盖115个社区(村),惠及16万余名老年人。这些设施与智慧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中心辐射+机构支撑+平台调度+人员入户”模式,实现养老服务全域覆盖、无缝衔接。
针对农村养老服务薄弱问题,我市推出“农村幸福院+互助养老”模式,依托幸福院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文化娱乐等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简单照料和陪伴,形成“低龄帮高龄、健康帮失能”的良好氛围。濉溪县韩村幸福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这里每天中午为老人提供营养午餐,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餐服务,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在服务精准度方面,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动态的需求摸排机制,精准匹配老年人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重点聚焦80岁以上低保、失能失独、重度残疾等特殊困难老人,通过适老化改造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同步推进,将探访关爱嵌入居家场景,形成“物理改造+智能监测+定期探访”的闭环服务,让服务更贴近老人需求。
在服务机制创新方面,构建起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横向整合民政、卫健等部门资源,纵向打通各级服务渠道,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丰富服务供给主体,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为养老服务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如今,在淮北大地,智慧养老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社区和乡村角落,“一键呼叫有人应,上门服务有温度,安全守护不打烊”成为养老服务的真实写照。
“养老服务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优化智慧平台功能,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养老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建设,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更具质感,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让“老有所养”的民生承诺在淮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者朱冬通讯员刘亦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