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的乡村里,党员干部带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初心,脚步踏遍烈山区宋疃镇的果园、濉溪县的田间地头、临涣古镇的调解茶馆,把走访的足迹深深印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一场以“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正以“走下去听、沉下来干”的姿态在相城大地铺展。党员干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走访摸清需求,用实干回应期盼,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走访答卷”。
乡村治理卷:走访问民情茶解纠纷筑善治
在濉溪县临涣镇临涣村,一杯清茶成为基层治理“金钥匙”的背后,是党员干部扎根走访的付出。驻村第一书记刘泽超到任后,坚持每周都要深入村民组走访,哪家有矛盾、哪户有难处,他都记在“民情走访本”上。一次走访南阁街时,他得知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甚至险些动手,当即拉着双方到村里的调解茶馆:“先喝杯茶,慢慢说,咱们坐着把理讲清。”
调解室里,刘泽超一边给双方续茶,一边拿出走访时记录的村民诉求,认真对照土地确权档案实地丈量的数据进行调解。从《土地管理法》条款到村规民约,他结合走访中了解的两户家庭情况,耐心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签订协议、握手言和。类似袁某与闫某的宅基地纠纷,也是他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苗头、提前介入、“喝茶调解”才圆满解决。近年来,刘泽超和村“两委”成员通过“走访摸排+茶馆调解”模式,已成功化解纠纷百余起。
治理成效的延伸,同样始于走访中的发现。今年3月,刘泽超在走访中听到不少村民抱怨“彩礼高、办事累”,当即和村“两委”成员商量,依托茶馆举办“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
活动当天,他带着党员干部挨家挨户邀请村民,现场通过唢呐表演、有奖问答传递新风,不少村民在走访干部的动员下主动承诺“喜事简办”。
千难万难,问计于民就不难。南坪镇党员干部在走访中发现“大总”杨青在村民中威望高,多次上门和他拉家常、谈想法,鼓励他带头践行移风易俗。杨青深受触动,不仅说服家人不办升学宴,还主动帮村民操办简约婚事。石集村女干部杨延,在走访妇女群众时听到大家“想参与村务”的心声,主动担起“大总”职责,带动她们共建家园。百善镇“大总”谢现雷,也是党员干部走访时发现他热心公益,动员他牵头志愿服务、带领村民增收。临涣镇赵庙村村民赵敬芝在走访干部的宣传下,女儿出嫁时一分彩礼未要。
如今,积分超市的红榜单、党群微家的灯火、2274个村民理事会,都是党员干部走访中收集群众建议、凝聚群众力量的渠道,织就了一张充满温度的乡村治理网络。
从走访察民情到以茶解民忧,我市的党员干部用“脚下沾泥、心中有民”的坚守,让乡村治理更有人情味、政策落实更接地气。
产业发展卷:走访破难题双轮赋能沃野兴
“多亏镇里干部走访时发现我们的难处,帮着对接专家,今年产量才提高三成!”烈山区碧桃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云的喜悦,源于一场“及时雨”般的走访。原来,烈山区党员干部在“访企入村”行动中,走进农场看到果树挂果少、叶片发黄,详细询问后得知王云缺技术指导,当即联系农业农村部门,协调科技特派员每周驻场,还组织她到外地先进农场考察,解了产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市的党员干部把走访作为产业帮扶的“第一步”,带着问题走、跟着需求帮。在濉溪县百善镇,面对24.42万亩小麦赤霉病防治任务,党员干部提前半个月下沉行政村,挨家挨户走访种植户,摸清每块田的播种时间、长势情况,汇总形成“病虫害防治需求清单”。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清单部署“一喷三防”,孙益远、刘伟等农业专家跟着党员干部的走访路线,逐块田指导村民配药比例,最终实现全域统防统治,为夏粮丰收筑牢防线。
从段园葡萄的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到和村苹果的土壤改良方案,科技特派员的每一次技术指导,都始于党员干部走访时记下的“农户需求”。今年以来,全市党员干部通过“访企入村”收集产业难题800余件,推动技术指导超千次,真正让难题解决在基层、成果留在农户家。
金融活水解困,同样靠走访牵线。濉溪县鑫荣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东志,曾因扩大规模缺资金犯愁。党员干部走访时得知情况,立即对接银行,讲解“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政策,帮他整理材料,10日内就拿到80万元贷款。临涣镇的种养殖大户沈爱杰,也是党员干部走访排查信用户时,发现他有贷款需求,且符合AAA级信用户标准,协助他办理了50万元信用贷款,以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村长”制度的落地,更是走访听民意的成果。烈山镇蒋疃社区的邵景卫当选“产业村长”后,每天清晨跟着村民到石榴园干活,傍晚坐在村民家门口拉家常,在走访中收集到20多条关于石榴产业开发的建议。结合这些想法,他牵头打造“民宿集群+石榴”特色产业,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增收。
从走访发现一棵果树的难题,到帮扶一个合作社的发展,再到打造一个特色产业,我市党员干部坚持“走深走实”,让金融活水与技术帮扶精准对接需求,在沃野之上绘就了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图景。
人才振兴卷:走访聚贤能育才筑巢激活力
秋风拂过淮北田野,百善镇道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超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曾经“盼人才”的愁绪,已在党员干部的走访对接中消散。过去,刘超每天都要走访村里的种植户,一次次听到“不懂新技术”“年轻人留不住”的抱怨,他把这些诉求记在走访笔记里,多次跑到镇里、市里反映。正是这份“带着需求跑”的坚持,让道口村迎来了人才振兴的转机。
濉溪县国家区域试验站里,周素英团队的育种工作正忙,李四方、井恒昌等年轻专业人员扎根基层、服务种业产业的发展,源于党员干部的走访。此前,党员干部走访试验站时,了解到团队需要新鲜血液,当即对接相关部门。走访中,他们还发现年轻人面临住宿、科研设备等难题,又协调解决了宿舍和仪器采购,让这些新生力量能安心扎根田间,将多年潜心学习的知识播洒在田间郁郁葱葱的种苗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多生产力。
周末家庭农场的“田间学校”人头攒动,负责人李跃楠的实践教学背后也有党员干部的支持。党员干部走访时,了解到农户们想学技术,便和李跃楠商量,帮她搭建平台,通过走访动员周边农户参与,让“没有黑板粉笔,只有庄稼泥土”的教学模式,成了培育乡土人才的“摇篮”。
烈山区的退役军人群体,也是党员干部走访中发掘的“生力军”。孙伟的艾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曾因销路窄发展受阻,走访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帮他对接电商平台,联系商超合作;丁爱军的企业缺用工,党员干部通过走访周边村庄,帮他招到300多户农户,既解决了企业难题,又带动了村民增收。
人才回流的暖流,在走访中悄然涌动。双堆集镇的党员干部,为了召开乡贤恳谈会,提前三个月走访在外乡贤的家人,收集联系方式和返乡意向,春节前逐一打电话邀请。恳谈会上,他们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会后,又上门回访跟进,推动众多乡贤带着项目返乡。昔日“空心”的芦沟村、吴井村,正因党员干部走访引进的豆制品加工厂、玩具企业而重焕生机;废弃的刘庙小学,也在走访中对接的产业链驱动下,变成了就业车间,带动务工村民月均增收3500元。
濉溪县国家区域试验站的新生代井恒昌说:“前辈留下了好传统,我们要握稳‘接力棒’。”这“接力棒”的传递,离不开党员干部走访聚才的努力。当秋风再次吹过淮北田野,那抹由走访汇聚的人才春色,正让这片土地充满发展动能。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夏琦 李楠 曹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