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其成效好坏,最终要在基层一线检验。淮北市通过“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实现作风建设深度进阶的实践,生动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干部转变作风,关键在于迈出“深入一线”这一步。唯有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和企业中,才能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能、锤炼过硬本领,让作风转变从“纸面要求”变为“实际行动”。
深入一线是“听真话”的前提,能够打破干群信息壁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群众的真实诉求、企业的隐形难题,从来不会自动走进机关大院。过去,部分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对着材料作决策”,导致政策与需求错位,甚至出现“企业急得团团转,部门还在走流程”的脱节现象。而淮北市638名党员干部主动与1404户农户“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与841位企业家面对面谈困难、讲发展,用“脚下沾泥”的走访打破了信息壁垒。这种“零距离”沟通,不仅消除了干群间的心理隔阂,更让决策有了“接地气”的依据,避免了“拍脑袋”施策的盲目性。
深入一线是“解难题”的关键,能够提升服务响应效率。作风转变的核心,在于能否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干部的“履职清单”。深入一线不仅是“听真话”的过程,更是“快办事”的起点——干部在一线发现问题,就能第一时间对接资源、快速推进解决,让“事不过夜”从承诺变为现实。淮北税务部门在“税企面对面”中收集的117个问题,办结率达98.29%。
更可贵的是,淮北干部并未止步于“个案解决”,而是从一线问题中挖掘共性需求,推动“即办即结”向“标本兼治”升级。针对企业反映的蒸汽价格问题,他们不仅为安徽天成新材料一家企业降成本,更通过31场次调研、多方协同制定阶梯价格方案,让22家规上企业每年节省成本500万至1500万元,这种“一线发现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模式,让服务效率与治理效能同步提升,真正做到了“解一个难题、惠一片群体”。
深入一线是“强能力”的途径,能够倒逼干部作风“真转变”。作风转变不是“一阵风”,需要在一线实践中锤炼干部的本领与担当。过去,部分干部存在“本领恐慌”,面对企业转型、群众诉求时“想干不会干、会干不实干”;而深入一线的过程,正是干部“接地气”增“才气”的过程——在与群众、企业的互动中,干部不仅要直面复杂问题,更要学会换位思考,倒逼自己跳出“舒适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淮北市倡导的“如我在诉”理念,正是一线锤炼作风的生动体现。干部们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企业负责人,面对成本上升会怎么想?”“如果我是困难群众,面对生活压力需要什么帮助?”这种角色代入,让“为群众办事”从“任务要求”变成“情感自觉”。辰望秸秆利用有限公司负责人林芬感慨“干部服务如沐春风”,安徽金冠玻璃公司称赞政策是“及时雨”,这些评价的背后,是干部在一线中学会了“把企业事当自家事”,在解决难题中养成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
淮北市的实践为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深入一线不是“走秀式”的走访,而是要带着“如我在诉”的同理心,做到“脚下沾泥、心中装事、手里办事”。这种“三位一体”的一线工作法,让作风转变有了“抓手”,让干群关系有了“温度”。
当前,各地正推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唯有将“深入一线”纳入作风建设的常态化举措,让干部在一线倾听、在一线作为、在一线成长,才能让作风转变真正扎根基层,才能以过硬作风凝聚起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丁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