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激活力 砥砺奋进谱新篇——淮北市一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纪实

2025-10-24 11:09    淮北新闻网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牢记殷殷嘱托,奋力向上向新。一年来,我市以敢闯敢试的锐气、勇于担当的魄力,在多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改革举措梯次展开、落地生根,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书写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淮北答卷”。

聚焦经济体制与行政改革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我市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国资委清单化推进全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探索“一企一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打造“慧泊驿站”等品牌,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实行党建考核与经营业绩考核、企业领导绩效薪酬“双挂钩”,推进企业党建和生产经营融合。举办2025年全市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持续优化国资监管方式,引导市属企业围绕“两重”“两新”等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主动服务产业发展,引导资产资源向城市主导产业集聚,提升盈利能力。截至今年9月底,市属企业已开工项目102个,开工率76.69%;累计完成投资68.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5.30%。推动安徽相润集团与淮北高新投公司整合,实行平台公司委托监管,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全市国有企业整体运营稳中向好。今年1—9月,市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8.31亿元,同比上升5.6%。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市科技局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加强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市建成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26个等150余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以及9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支持,为淮北长远发展夯实高层次人才基石。

惠企利民优化营商环境。“以前找政策像大海捞针,现在一本《白皮书》全搞定!”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人员的切身感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化企业服务中心管理运行改革,精心编印《淮北市惠企政策白皮书(2025年版)》,集成各地各部门惠企政策,同步上线全市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实现政策与服务的“一站汇聚、精准直达”,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传递出淮北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的鲜明信号。

法治护航规范涉企执法。“多次检查、重复检查”曾是困扰企业的痛点。市司法局大力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出台联合执法机制工作指引,公布首批事项清单和行政检查主体资格名单,有效避免执法扰企。创新落实涉企行政执法“三书同达”制度,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同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合规建议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既体现执法力度,又彰显法治温度。

绿色交通赋能城市未来。市交控集团积极推进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城市建设,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试点,标志着淮北在智慧交通和绿色出行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全市建成国网电动汽车充电站45座,运营充电桩238个,日益完善的充电网络正悄然改变市民的出行方式,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生“金”。常态化举办“企业高校行”等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4个、孵化机构2家、科技服务机构6家;常态化举办“企业高校行”等活动,成功推动龙波电气与北科大合作项目等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加快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烈山区积极探索校地共建、产才共融新模式,通过开设“和晶班”“电子商务班”“互联网营销班”等定向培训班,“订单式”为企业精准培养输送急需人才,打通人才引育用留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深化民主法制与文化领域改革

提升治理效能与文化软实力

改革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与文明和谐。我市在民主法制和文化领域精耕细作,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市中级人民法院稳步推进破产审判全融合改革,发布淮北市破产审判白皮书和十大破产典型案例,通过破产重整、和解等方式挽救企业;深度应用“破产案件一体化管理”平台,平均结案用时缩短至39.85天。市人民检察院深化数字检察改革,让大数据成为法律监督的“火眼金睛”,实现由“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的转变,创新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其模型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为智慧检务贡献着“淮北智慧”。

探索现代传媒融合发展新路径。市传媒中心坚持党媒姓党、党媒为党,加快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绩效为取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持续优化采编业务生产流程管理,推动正能量与大流量双向奔赴,奋力讲好淮北故事;深化文化传媒集团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推动经营模式转型升级,更好履行主流媒体职责使命。

工业遗存焕发时代新生。斑驳的老厂房、废弃的矿井,不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旅资源。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夔牛天街、工业博物馆、濉溪明清酿酒作坊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建成运营,留住了城市文脉,打造了新的文化地标和消费场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80.2万人次,实现游客花费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和13.4%,彰显淮北文旅新活力。

创新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筑牢平安和谐民生基石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同时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市数据资源局“建设项目审批一件事”“社会救助一件事”入选国家第二批重点事项集中攻关试点,“数据赋能消费一件事”“AI赋能一件事”入选省级第一批拓展事项试点,平均减少办理时间17.5天,减少跑动6.4次,减少材料14.7个。市教育局创新推进“高效办成教育入学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2025年,全市4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新生通过线上报名入学,解决了以往招生周期长、环节多、信息反馈慢的痛点难点,赢得社会广泛认可。安徽省“高效办成一件事”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淮北市代表队荣获团体三等奖、优秀组织奖等荣誉,充分展现扎实的业务功底、精湛的服务技能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市委编办厘清县镇两级职责关系,全市32个镇(街道)平均梳理基本履职事项109项、配合履职事项80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225项,全面建立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进一步明晰权责边界,把负担减下去、职责担起来,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

“一杯茶”里化解千千结。“有事好商量,请先喝杯茶。”在淮北,充满温情的“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深入人心。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通过制定品牌使用和保护管理办法、工作规范,推动这一品牌提质拓面,建成标准化调解室495个,“嵌入式”新建调解室26个,将调解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调解成功率高达99.66%,沁润着民心,和睦了邻里。

综合施策推动移风易俗。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濉溪县协同深化大总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实施“大总+”自治模式,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改革后,全市红白事平均每场节约费用约2万元,文明节俭蔚然成风,有效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市委社会工作部向农村高额彩礼问题“亮剑”,明确9大类15项问题举措,压实14家责任单位职责。通过选树“低彩礼”“零彩礼”典型家庭20户,举办集体婚礼8次,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婚恋观,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集团化办学促教育均衡。“上好学”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市教育局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建立优质资源扩容机制,全市组建教育集团27个,覆盖市直及各县区,通过骨干教师流动、教学教研共享、文化共生等,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市教育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携手推进“一校一特色”体教融合改革。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间活动指引,让孩子们动起来。

紧密型医改守护人民健康。市卫生健康委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改革,通过“四位一体”建设,着力打造“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诊疗新格局。改革成效初显,集团内各成员单位门诊人次同比增长27.6%,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49%,群众看病就医的便捷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医保结算跑出“加速度”。市医保局在全国率先、省内首家实现与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即时结算,69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系统,实施同步结算快赔服务,效率大幅提升;实施药企货款直接结算改革,结算周期从6个月锐减至30天左右,极大缓解药企资金压力。全省医药服务管理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会议在淮北召开,分享“淮北经验”。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人社局等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上持续发力,持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全省率先贯通“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深化职业技能竞赛改革,每年举办市级竞赛约15场,“以赛代评”助力优胜选手直接晋升技能等级。今年以来,淮北市选手在省级大赛中表现亮眼,参赛及获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5.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91万人,淮北矿业集团首席技师王忠才获评“大国工匠”。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当前的淮北大地,正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笔,以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墨,描绘着一幅生机勃勃、蹄疾步稳的发展新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将继续高举改革旗帜,破局开路,扬帆致远,奋力打造更多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淮北特色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品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北持续贡献改革力量。

记者 肖干 通讯员 郑言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