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科技创新澎湃乐章——淮北市驱动产业发展向“新”而行

2025-10-23 09:35    淮北新闻网

曾几何时,煤城是淮北最深刻的烙印;放眼今朝,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气质。“十四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聚焦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力促产业向“新”而行、向“质”图强,一幅“黑灰煤城”摇身变为“创新高地”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筑巢引凤打造创新策源“强磁场”

创新平台是集聚要素、诞生成果的沃土。

2023年12月27日,我市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通过省科技厅专家评估验收,成功创建安徽省创新型城市。在2018年启动省级创新型城市创新工作以来,我市以此为牵引,大手笔擘画创新蓝图,协同推进东部科教新城、国家高新区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科技提升,让创新资源如活水般奔涌汇聚。

标志性的市科创中心已巍然矗立,这座集科技创新、企业服务、人力资源、大数据、政务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地标,正成为吸引人才、孵化梦想的“城市客厅”。市科创中心与国内优秀的科创园区运营机构上海麦腾深化合作,推动产学研工作开展,共同打造淮北市科创中心麦腾创谷科技企业孵化器,致力于吸引并培育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已初步形成了蜂窝式抱团发展。

更重要的是,一批高能级平台的落地,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核心动能。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于2025年3月18日正式揭牌运营,安徽省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于2025年4月获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它们如同在淮北与国内外顶尖智力资源之间架起了高速桥梁。华润金蟾药业“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理士新能源院士工作站省级创新平台,则如同一个个坚实的创新堡垒,精准赋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淮北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最硬核的支撑。

企业登台激活创新主体“活水源”

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是淮北激活创新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通过推动研发大投入、成果大转化,效益大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浪潮中做大做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淮北高新区,银邦(安徽)新能源材料科技公司的生产线上,信息化设备正精密运转。产品精度能够稳定在0.01毫米的这一业界领先水平,让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脱颖而出。随着年产35万吨新能源用再生低碳铝热传输材料产能释放,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而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则展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魅力。公司聚焦主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持续加强与国内一流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2018年,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以自产鹅去氧胆酸为原料,全细胞生物合成关键医药原料中间体——熊去氧胆酸,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料熊胆稀缺的问题,并在淮北实施产业化。2023年,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特色脂类物质在重要经济动物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申请发明专利5项。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让企业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更牵引着淮北生物医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如今,我市已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获得突破,煤炭领域两大骨干企业淮北矿业股份、恒源煤电相继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领先全国同类城市。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已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34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06家。

生态融通绘就产创融合“新图景”

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实效上。

2024年2月28日,随着全流程一次开车成功,位于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内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乙醇项目产出第一桶优质乙醇,实现了对传统煤化工路径的革命性突破,让“煤炭”变身“乙醇”,走出了绿色低碳的新路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杨告诉记者,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TX-Ⅱ型高纯低酸无水乙醇”技术,通过改变吸附剂填放方式和优化精馏参数,显著提高了乙醇纯度,降低了酸度。与传统生物制乙醇相比,每吨可降低成本30%,实现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同样位于该园区的安徽瑞柏新材料有限公司,厂区内高塔林立,管道纵横交错,原材料甲醇、乙醇等实现“变身”,从进入厂区,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流淌在数十公里长的管道中,最终变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甲醛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十四五”期间,我市精准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结出了沉甸甸的科技硕果:谢建新院士的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成功落地转化,为新材料产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质量举办安徽“双创汇”对接活动5场、创新创业大赛3场,龙波电气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的“铜铝复合材料项目”成功落地转化,为企业开辟新赛道;重点推进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截至目前,全市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52项,协议金额达1.16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亿元。

与此同时,淮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创新资源。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精准对接长三角地区顶尖高校的科研力量,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从“自力更生”向“开放创新”的加速转变;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工作,建立科技保险“12+X”服务体系,创新“人才贷”,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早期投资等举措,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知产”变“资产”……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如同为创新引擎添加了优质润滑剂,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如今的淮北,正以科技创新的磅礴之力,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驱动产业之轮向着“新”与“质”的蓝海破浪前行。

记者 俞晓萌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