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一年来,我市将文旅融合作为关键落子,奋力书写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践之卷”。全市文旅系统聚焦民俗体验、非遗展演、文体赛事及夜间经济等重点领域,推出系列特色活动,有效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质量,推动重点景区与休闲街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活力充沛的良好态势。
今年7月,在淮北市老电厂原址之上,一座以工业遗址为魂、现代设计为翼的夔牛天街破茧而出,其以“工业基因+文旅创新”为内核,匠心构筑起集商业消费、文化沉浸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新地标。神兽“雷雷”作为夔牛天街的核心亮点,以《山海经》夔牛为原型,融合机械美学与声光科技,经匠心雕琢,将这尊承载东方神话基因的机械巨兽从典籍中“唤醒”。
我市坚持以文旅产业赋能,创造性地践行了“保护优先、功能再造”的原则,在保留原有的红砖厂房、钢铁桁架、蒸汽管道等工业元素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微创手术”赋予其新的生命,用创意和科技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生。经过重新改造后的老电厂以新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蜕变为以“工业文化+科技体验”为核心,集工业博物馆、主题商业街区、研学教育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写下生动注脚。
作为皖北首条省级旅游风景道,淮北龙脊天路依托蜿蜒盘旋的山势和绝美的景色创新开发旅游风景廊道,串联起文旅新图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打卡。穿梭在云端的盘山公路,每一个转弯都能邂逅不同的风景画卷。淮北这条新晋网红公路,正重新定义皖北最美天际线。
在“龙脊天路”的蜿蜒轨迹旁,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静静诉说着其上千年的石榴种植传奇。这里珍藏着一片明清时期的石榴园,更荣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殊荣。每逢中秋佳节,万亩石榴缀满山坡,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与游客沿着“龙脊天路”纷至沓来。
这条北起杜集区梧桐村,南至烈山区黄营村,全长89公里的旅游风景廊道,集生态休闲、康养度假、观光摄影、亲子娱乐、网红打卡、赛事运动、餐饮住宿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了淮北旅游的新名片。
夜幕降临,淮北夜间文旅活力愈发浓烈,精彩夜游活动点亮城市夜空。2025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濉溪古城内,《运河千灯夜》夜游项目惊艳亮相,游客沉浸式体验引央视关注报道,累计接待62.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37万元。柳孜文化园用数万盏灯光编织梦幻光影世界,千年运河文化在灯光下更显韵味;朔西湖景区首届光影水秀艺术节上,夜游、剧场、烟花秀等八大主题玩法轮番登场,成家庭游客欢乐天堂;夔牛天街山海经主题巡游热闹非凡,身着古风服饰的演员与游客互动,拍照人群络绎不绝,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达48.7%。180.2万人次的奔赴、10.7亿元的消费额,十一假日期间,淮北不仅收获了假日文旅的“人气答卷”,更以文旅为纽带,撬开了消费升级的新空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这份亮眼的成绩,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淮北深耕文旅融合、激活城市活力的生动注脚。
此外,“文旅+赛事”深度融合,举办淮BA篮球联赛,吸引线上线下观众70万人次,抖音话题参与人数超400万。“文旅+电商”创新开展,举办段园葡萄采摘节,引入电商直播竞赛,打造乡村旅游嘉年华。“文旅+商业”深入推动,举办绿金湖“千灯之夜”、柳孜文化园“光影城堡夏日游园会”等活动70余场,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在市体育馆推出“体育+夜市+演出”活动,吸引游客12万余人次。“文旅+文博”相辅相成,全市博物馆举办暑期活动80余场,与安徽博物院联袂推出的“大漆——漆器艺术与传承”入选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推介项目。“文旅+民宿”绽放新光彩,蘧庐民宿通过整合明清古树观赏园、隐庐餐厅、蓬庐美食村等业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
回望过去一年,成绩令人振奋,目标催人奋进。如今,一个个如夔牛天街、龙脊天路的潮流新场景新地标,正不断刷新游客体验边界,织就淮北文旅消费新场景的“复兴之路”。淮北这座城市正奋力打造着文旅发展的全新增长极,谱写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 傅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