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链 聚链成群——淮北市不断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赋能乡村振兴

2025-10-11 09:19    淮北新闻网

从面粉加工到预制菜生产,从黄桃罐头到出口果蔬,我市通过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将产业链延伸环节留在乡村,把更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每年的水稻收获时节,是杜集区朔里镇段庄村“稻谷香·共富工坊”里最为繁忙的时候。厂区里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全力运转。金黄的稻谷经过烘干、脱谷、筛选等环节,变成莹白清香的粳米,村民们忙着分装、发货。

这个由镇党委牵头,联合朔南、朔北社区共同打造的工坊,自投产以来已销售近1.5万公斤粳米,解决了村集体和村民的稻谷加工难题,还解决了15名村民的就业。

产业根基:淮北为何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村振兴突破口?

我市虽面积不大,却连续7年夏粮单产全省第一,成功举办十二届食品工业博览会。

濉溪县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左右,建成国家小麦区域试验站、院士生物育种实验室及11个首席专家工作室,累计培育国审小麦新品种10个,种子年销售量达3亿公斤。濉溪县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地区。

全市已形成面粉加工、饲料加工、肉类加工、禽类加工、休闲食品制造、中药制造、纺织加工、木材加工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建成相山经济开发区、百善、口子等食品加工园区。

2024年,我市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达359亿元、同比增长10.17%,其中71家食品工业规上企业产值突破139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我市构建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筑牢了绿色食品产业安全基石。

机制创新:“一村一工坊”如何盘活农村资源?

烈山区巧辟蹊径,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引入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工坊”模式,实现村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

烈山区对63个村(社区)的集体建设用地深入摸排,依循闲置优先、就近便利原则精准施策。巧用20余处废弃旧厂房、老学校等闲置资产,新建16个钢构或框架结构标准化工坊,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

烈山区注重规范化、特色化建设,打造“来料加工型”“培训驿站型”“特色产业型”“乡土品牌型”“农旅融合型”等“五型工坊”,运营模式多元,涵盖自主、合作、托管经营。在这些工坊里,易种植的艾草在村民的手中摇身变成养生保健产品。小磨面粉让本地市民尝到了家乡味道,吃得更健康。

目前,烈山区已高标准建成“一村一工坊”38家,培育引进乡村产业29个,年产值1.3亿元。这一创新实践获央视《朝闻天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推介。

链条延伸:如何从“原字号”向“精字号”跨越?

在相山经济开发区——安徽首家食品专业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园区入驻食品企业80家,其中食品工业规上企业28家。

吉源食品总经理陈秋丽表示:“起初,园区产品多以原字号、初字号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现在,产业链条逐渐向功能性食品、功能性饮料、益生菌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在濉溪县百善现代农业示范区,淮北旭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粮食加工企业。2022年,公司投资600多万元新建冲泡型烫面生产线,面粉经过精深加工“变身”烫面等休闲食品,附加值提高约30%。

安徽贝宝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百余名工人熟练地对芦笋进行清洗、去皮、修整。企业瞄准海外市场需求,研发出芦笋、蘑菇、草莓等近10种新品果蔬罐头,产品远销33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开拓:如何构建从本地到全球的销售网络?

淮北市统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将本地黄桃变成罐头,远销美国、日本、韩国、阿曼等国。这家公司每年有包括黄桃在内的千吨深加工产品销往国外市场,为淮北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我市全面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拓宽产业门类,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尤其是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同比增长70.41%,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81个。

烈山区培育电商、直播新业态,推出“直播工坊+村播站点”模式,借助“石榴文化旅游节”“梨花节”等节展活动,推广乡村好货。前岭社区“共富电商直播工坊”集创业孵化、电商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为乡村产品打开线上销路。

政策保障:如何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

我市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支持。政府出台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对于当年新建1000立方米以上冷库、保鲜库,给予每立方米200元、150元一次性奖补。

烈山区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护航“一村一工坊”发展。成立由区委书记挂帅,21家区直单位与7家镇(街道)参与的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

资金扶持如同“及时雨”。政策扶持上,涉农涉企部门协同发力,落实1400万元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南园村“非遗手工布鞋工坊”获党建扶持专项债资金50万元,二郎庙社区“淮润食品工坊”获省级扶持村补助50万元。

我市强化人才支撑,2024年统计显示,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6790人。构建新型农村组织体系,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43家,培育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54家、示范家庭农场120家。目前各类数据仍在增长。

我市的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从相山经济开发区的功能性食品到烈山区的“一村一工坊”,从濉溪县的种子繁育到杜集区的稻米加工,淮北正走出一条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牵引的乡村振兴之路。

预计到2028年,我市绿色食品全产业链规上企业将达到120家以上,形成集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创新研发、冷链物流商贸等于一体的大食品集群。

记者 王陈陈

视频新闻
Copyright © 2016 - 2020 www.hb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4005324号-2 皖网宣备07004号 皖公网安备3406000202000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1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232006
版权所有:淮北市传媒中心